1988:重回人間混幾年

第675章 這個世界,我來過

1992年8月20日,楊默正式調入經改委,同時卸任德州城產公司總經理和大華公司總經理。

三天後,孤島二號專案正式竣工,

兩個月後,津門-德州油氣管線正式開通。

一年後,中原油田投資成立的超百家化工企業逐步開始投入運營,

自此,德州地區的各類規模以上化工企業和化工裝置製造企業超過了1000家(不計中小微化工企業),終於徹底具備了成為地區性化工產業中心的一切基礎。

………………

1992年8月26日,經研究決定,組織決定正式在魯豫冀工業協從區推行村鎮銀行的試點,由當地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且持股比例不得低於20%,充分吸收當地社會資本,同時規定,必須採用伊斯蘭銀行模式,用以推動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

不過有意思的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這些試點性質的村鎮銀行,不約而同地向夏留通銷社發出了合股邀請,這使得這家村集體企業,憑藉著強大的民間資金籌集能力,在未來的短短三年時間裡,一躍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民間金融和商業幫扶平臺。

………………

1992年9月1日,經組織批准,大華公司開始集團化改制,以業務方向為橫軸,以各類專案為縱軸,一口氣剝離出了11家子公司。

其中以對外綜合二部為基礎成立的子公司,在短短的一個半月時間裡閃電般地再度成立了7家孫公司,並分別奔赴東京和深圳籌劃上市……於是在半年後,a股市場上出現了三家字首寫著“大華”的超級股票,而一年之後,東京股市也出現了四家與大華公司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明星新股。

………………

1992年9月17日,德州城產公司的信任常務副總卓瑪麗帶隊,奔赴瀋陽、大連等東北地區,與一眾骨幹企業開始了混雜著合資並股、以及產業互動為目的的接洽談判工作。

由於有著經改委綜合規劃和試點司和其餘部門下發的正式檔案和相關配合,歷經了前後長達一年半的拉鋸後,首批23家東北骨幹企業終於實現了重組和合資並股,並將超過一半的技術人員和裝置搬遷至德州、濮陽、衡水、蘭陵等地。

但這只是個開始,這個“產業互動”的過程極其的漫長,截止1999年為止,共有7個批次,合計417家各式各樣的東北骨幹企業在魯豫冀工業協從區內開設分廠,或者直接全部搬遷了過去……雖然中間伴隨著許多外人並不知曉的博弈和爭吵,但總的來說,在楊默和無數人的努力下,還是保留了足夠多的產業火種。

………………

1992年9月30日,隨著島國的經濟進一步波動,以及島國鄉村振興計劃的正式啟動,在楊默的授意下,宋文軒以“大華金融國際”總經理的名義,以中日經促會為資源平臺,開始利用長臂手段,聯合了一眾大型島國企業去撬動本國的金融機構,在島國內境內“創新性”地推出了cdo和cds金融衍生品,並在短期內迅速受到島國銀行界和資本界的追捧(不是yy,島國90年代的經濟危機和阿美莉卡千禧年後的次貸危機在許多方面擁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在90年代奮力想要掙脫泥潭的島國玩cdo和cds其實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在經歷了一年的蓬勃發展後,已經在島國銀行界和資本界已經積累了極大名氣的宋文軒又聯合了滙豐、三菱、花旗等銀行,開始進軍匯率市場,推出了一種名為“累計期權”的金融衍生品合約——合約規定,在購買合約後的48個月裡,這些銀行固定以0.87澳元對美元的匯率,每個月向外資投行購買澳元,如果澳元兌美元的匯率高於0.87宋文軒及推出累計期權合約的那些銀行機構可以賺取高於這個匯率的差價。

由於現在澳元已經成為了日元在國際外匯市場上的重要對標物,這些銀行本身就擁有眾多澳元多頭機構,再加上在默雅齋的推波助瀾下,透過澳元套匯來賺錢的渡邊太太團越來越多,因此推出僅僅三個月,累計期權合約竟然就成了島國最受歡迎的金融產品,其市場銷售規模也在半年後達到了3700億日元這麼一個令人頭暈目眩的水平。

當然,身為主要發起方,宋文軒在島國的金融領域被捧上了天之餘,他所在的大華金融國際,也透過一系列多空操作和數之不盡的老鼠倉,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裡,為華夏囤積了超過55億美元的外匯……而透過這些外匯儲備,楊默那邊又能透過市場機制的槓桿,撬動起十倍的國內民間資本,算是基本上解決了第一階段銀彈不足的問題。

………………

1992年11月20日,由於有著來自大華公司的三支超級股票坐鎮,外加源源不斷的龍頭股湧入,外加島國金融市場的遙相呼應,因此即便是原本歷史上的那次股票狙擊戰依然如約而至,但在市想率和市盈率一時無兩的三大超級股票強勢反擊下,這些“遊資”最終只能無功而返……大a的市場信心終於開始迅速回暖。

………………

1993年1月8日,憑藉著自身出色的成績,在經改委工作了不到半年的楊默調入農村經濟體制司負責工作……雖然大傢伙對於這個年輕人火箭般的晉升速度已經見怪不怪了,但這次的調動依然還是讓無數人的眼睛掉了一地。

………………

1993年4月1日,在經過了長達近三個月的各地走訪和調查後,楊默開始以魯西南、豫西南、冀東南、黔西南、黔東北、青海、蘇中為試點,開始復刻強村公司孵化計劃,在將雙層ppp模式作為扶持前提之餘,也開始強化清晰農村產權,並以此為基礎,分割槽設計資產包分配模板。

楊默的舉動引起一片譁然。

一來,誰也沒見過一下子把範圍擴的那麼大的,

二來,如果說在農村基層推行雙層ppp架構還可以視作是往日合作社模式的復刻的話,那麼清晰農村地區的產權……

很多人紛紛找各種理由,反對楊默一下子把動作和範圍鋪那麼大,但是在黃埔平的支援下,素來強勢的楊默將這些聲音統統當成了放屁。

………………

1993年4月20日,隨著大華金融國際在海外那龐大的資金開始回流,以及大華東北亞貿易公司(原對外綜合二部)、大華邊境貿易公司(原對外綜合一部)的逐漸發力,外加部分重組後的骨幹企業在大a上回了一大波血,楊默開始在那些已經清晰了產權的農村地區,以商業流通點和產業環節點再分配為手段,開始正式在這些地區構築商業迴圈體系,並開始向那些已經搭建好了雙層ppp架構的強村公司(雛形)輸血。

憑藉著相對充沛的海外資金和龐大的國內民間資本的撬動量,黃埔平那邊想盡一切辦法撥出來的專項資金,以及國內逐漸通達的商業流通體系,短短半年時間裡,這些農村地區便開始出現了極為令人欣喜的變化。

在“走出去+留下來”,“搭把手+一起湊”、“你中要有我,我中要有你”、“一根指揮棒,大家跟著幹”、“一二三產齊發力,你種出來我加工”、“賬本放在陽光下,盈虧多少心有底”等等一系列的眼花繚亂的操作下,截止1993年12月30日,第一批強勢推動的農村試驗區,憑藉著一二產並進,創造的gdp總額高達2998.2億,佔據了當年全國gdp總額的1/15還多(1993年,官方統計口徑下,國內的gdp總額為35673.20億元)。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農村地區的人均gdp竟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突破了2200元大關,人均收入更是從原本的344.7元/人/年,飆升到了581.2元/人/年(看好了,是人均,不是戶均)。

這是個很誇張的數字。

你要知道,除了齊魯和冀省的少部分地區外,這些全都是中西部地區的欠發達地區,而且還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基層地區,

在各類社會公共服務和工業基礎薄弱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情況下,那麼多人,竟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把人均收入追趕到接近城鎮居民收入70%的水平,這簡直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

………………

1994年1月4日,楊默正式在會上提出全面在農村地區推行改革,並以德州地區的先進經驗為模板,逐漸將中低製造產業下沉到農村地區的建議……換而言之,就是嘗試將經濟建設工作的重心向廣大農村地區傾斜。

雖然該建議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但在以黃埔平為代表的部分領導拍板下,該提議還是得到了透過……剛剛完成了金融體系外業務第一階段整頓工作的黃埔平甚至親自掛帥,充分表現了其決心。

而與此同時,不知為何,德州地區“百村聯盟”的大部分專案中轉人忽然主動參與了村裡的換屆競選,並且以壓倒性的票數成為了下一任的村長和村支書;

同時,有些詭異的是,在田廣躍和尤亞坤等人的號召下,各縣紛紛把這些專案中轉人吸納進了本地的政協,甚至是市政協……雖然說在分稅制改革之後,各地的確需要那些有威望的鄉賢協助各種治理工作,但如此具有傾向性的吸納方向,還是讓人一眼瞅出了這背後是誰的想法。

………………

1994年1月7日,沉澱了近三年之久的墨西哥跳板市場終於完成了鋪墊工作,以覃鑫和李駿為首的團隊負責人,在前前後後砸進去了十多億美金之後,終於成功參股了超過400家墨西哥本地企業和墨美、墨加合資企業,併成為了其擁有投票權的股東一員。

數量多隻是一方面,關鍵的是,這4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業,業務範圍幾乎涵蓋了北美自貿圈近1/3的製造業……其中甚至還包括了汽車組裝、家用電器、甚至是電腦組裝的業務。

根據李駿和覃鑫的保守估計,除非是遇到什麼不可控的變故,否則光是墨西哥這邊的跳板市場,每年就能為國內創造合同價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委託加工和貿易訂單……而且這個數字還會隨著時間不不斷增加。

至此,以大華公司為源點的中-東北亞、中-中亞-中-北美,三條主貿易線基本形成,加之有組織上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楊默手裡的底牌,一下子豐厚到令人眼紅的程度。

………………

1994年1月20日,經組織上認真討論,決定將楊默調入機械工業部擔任副職。

這個決定有些突然,甚至比當初黃埔平設想還要提前了兩年,但是沒辦法,華夏如今正在跟時間賽跑,既然楊默表現出來的能力和實力證明了他可以勝任更重要的工作,那麼就只能提前給他加擔子了。

於是乎,年僅28歲半的楊默,即便是因為年齡和資歷的原因沒能在職稱上更進一步,但卻成為了一眾工業部門裡唯一一個“低配版”的副職,堪稱是把位卑權重這四個字表現到了極致。

…………

1994年2月8日。

剛剛走馬上任的楊默出乎預料地並沒有在各地大張旗鼓地搞產業叢集和升級計劃,也沒有在第一時間搞產業向農村地區下沉,反倒是集中了手裡所有的資源和政策,開始以大華公司旗下的各子公司為主體,在黃埔平的支援下,聯合各系統裡的國際貿易公司,搞了一個擴大版的“海外跳板市場開拓計劃”。

匈牙利、衣索比亞、智利、阿根廷、埃及、南洋、甚至是北非,但凡是與世界發達經濟體相鄰的地區和中間帶,全都在他的標註範圍內……這些國際貿易公司的任務只有一個,給國內的各種輕重工業品,或者是與工業品有著密切聯絡的農產品和食品拉訂單,不惜一切的拉訂單。

………………

1994年5月。

在手持尚方寶劍的楊默強勢到近乎嚴厲的命令下,那些系統裡能量驚人的國際貿易公司面對著某人直接劃下來的dead line,終究還是爆發出了自己該有的實力。

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他們復刻了大華公司之前在墨西哥調班市場的模式,在統戰部的牽線搭橋下,陸陸續續入股了超過兩千家海外的企業,然後使出各種神通,愣是攢出來了超過100億美元的貿易訂單或者委託訂單。

當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入股這麼多家企業,並攢出這麼多訂單,那些國際貿易公司肯定是出了大血的;

時間這麼短,任務那麼急,運作成本肯定跟正常操作不可同日而語……他們的小金庫都快被掏空了。

但是沒辦法,對這些國際貿易公司的尿性瞭解的極為清楚的楊默,仗著有黃埔平撐腰,根本不給他們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也根本不給他們任何的資金支援,就這麼下了幾道軍令狀性質的檔案,還給他們稍稍細分了一下各自的指標和任務,所以他們除了硬著頭皮大出血之外,別無他法。

只不過這時候的國際貿易公司嘛,大家都清楚,水深的很,所以楊默這種又逼著人家大出血,又不給人家足夠補償的舉動,委實是得罪了不少人,只不過他現在風頭實在是太盛,黃埔平又將他引為肱骨,加之這貨又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所以暫時沒人跳出來而已。

………………

1994年6月。

有了從各大國際貿易公司身上擠出來的那些國際貿易訂單後,加上大華公司一系的原本業務,以及機械輕工部本身的訂單,楊默實際可以分配的工業品類的國際貿易訂單量達到了驚人的近3000億(其實按照當時的匯率算,也不過就是不到400億美元而已),約佔當年華夏各類工業品貿易額的1/5還多(這個數字比原本的歷史線高出了不少,原本歷史上,1994年華夏的出口總額也才2000億美元出頭,雖然沒查到具體數字,但如果單獨計算工業品的話,算上三來一補,估計最多隻有1200億美元左右)。

有了這些訂單做支撐後,楊默這才拿出了自己的計劃,向部門的各地下屬單位下達了命令。

這份計劃主要由兩部分構成。

當然,如果要按照機械工業部給出來的產業熱力圖去推動各地的產業細分規劃的話,那肯定會與很多地方的主管單位,甚至是兄弟部門起理念衝突。

但是楊默直接放話了出來,你們儘管去做,該吵架的儘管去吵,該告狀的儘管來我這告,有什麼事我幫你擺平,有什麼麻煩我幫你兜著……但是,身為下屬單位,你要是敢陰奉陽違,你就等著回家賣紅薯吧~!

一如之前黃埔平的猜測,別人放這話,下級單位或許會兩頭受堵之下悄悄裝慫,但是楊默放出這番話來,絕大部分下級單位卻根本不敢不照做。

且不說楊默本身的聲望在那放著,就說其它的,打從楊默進入經改委那一天開始算起,已經有不少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他摘了帽子,不在編制委名冊上的倒黴蛋就更多了。論及手段之狠厲,這個年輕人甚至比素有鐵血之名的黃埔平更甚,妥妥的張湯再世。

………………

1994年7月,隨著機械工業部的下屬單位開始按照楊默規劃出來的產業熱力圖去落實工作,與各地、各兄弟單位的矛盾也一下子激增了起來。

土地流轉、

工業用地的劃分、

以電力和道路交通為基礎的各種社會公共品的規劃和增擴、

產業規劃意見的分歧、

國內外貿易訂單的指定和分配、

以默默百售、默默百藥為代表的半商業、半民生保障類的專案進入與本地商業專案的衝突(這些專案進入和落地涉及到是否以工業用地的名義給它們批地、能否享受到土地增值紅利和政策優惠,甚至諸如藥品等商品,還涉及到危險品管制和特殊器材方面的內容)、

除了這些直接工作內容上的衝突之外,楊默劃出來的那份產業熱力圖,以及他之前在經改委開展工作時所制定下來的那些計劃,還涉及到了很多隱藏在在水面下的矛盾。

比如環保政策的尺度與鬆綁(最直觀的莫過於養豬產業);

比如當地供銷系統的進與退(默默百售是與當地供銷系統深度捆綁的,但此時供銷系統因為種種原因,已經在逐步淡出大眾視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