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重回人間混幾年

第656章 雙向選擇

很顯然,這次李鐵志是“受人委託”而來的,因此楊默見到他毫不避諱地從兜裡掏出來一張信箋紙後,心裡頓時一緊。

果不其然,李鐵志在信箋紙上掃了一眼後,便問出了第一個問題:“楊默同志,自1990年12月出任德州城產公司總經理,負責管理、運營在德州地區設立的產業大基金開始起,你負責推動德州地區的工業製造業升級已有一年半的時間;”

“但令我們好奇的是,你對產業大基金的資、權使用,似乎跟各地當下的產業引導基金有很大的不同;”

“似乎與其它地區的產業引導基金相比,你更傾向於將資金和政策投入到流通渠道的打造和各式各樣的商業行為中,甚至是花費極大代價承接國外的製造業轉移,而非直接將資金投入到那些骨幹企業裡,推動其加快技術研發和裝置升級。”

微微頓了頓,李鐵志看了楊默一眼,微笑著說道:“由於時間太短,甚至還沒跨過一個產業小週期,因此我們暫且不以成績論英雄……我們就想了解一下,關於這件事,楊默同志你當初的想法和出發點是什麼?”

說罷,似乎害怕楊默又跟之前似的惜字如金,李鐵志又補充了一句:“組織上對此很感興趣,但楊默同志你工作繁忙,前往帝都彙報工作的次數少之又少,因此我希望你能就這個問題展開說說。”

組織上很感興趣?

只怕是某位新上任的領導很感興趣吧?

楊默頓時從李鐵志的話裡聽出了端倪。

由於當初曾經和尤亞坤掰過幾次腕子,甚至一度駁回了尤亞坤的數份“產業振興計劃”,吃癟吃的有些狠的某位前大秘一怒之下向上面告了狀,所以面對著組織上的問詢,楊默也曾大致地就這個問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考慮。

當時負責問詢的組織領導到底信沒信,或者說全信了沒有,楊默不清楚,

但是很顯然,託付李鐵志問出這個問題的領導,肯定是不知道當初自己答詢的內容的。

這就有意思了……

隱約察覺到一些情況後,楊默想了想,卻也沒打算藏著掖著:“就我的理解而言,當下主流觀點的【產業升級=技術創新】,並將其歸納為單純的科技追趕,其實在內在邏輯上便存在著不通。”

說出這麼一番在當下驚世駭俗的話後,楊默很平靜地看著眼前的李鐵志:“從我的角度來看,產業升級的確是與科技追趕和創新有關,但科技創新表面上是理工科問題,實際上是會計學問題!”

“當下絕大部分人以為的產業升級邏輯:大國工匠,大國重器,攻堅克難,鑽研精神,厚積薄發。”

“但實際上我理解的產業升級邏輯:保本點,成本攤薄,規模效應,成本優勢。”

“就拿這些年大傢伙心心念唸的汽車產業來舉例。”

“曾經國內的汽車產業一片空白,這個時候咱們國家哪怕是閉門造車、舉全國之力,汽車工業也是一塌糊塗;”

“這種情況就像當初的南朝鮮,它們之前國內最早、也是最大的汽車企業起亞,在六十年代的時候90%的零配件來來自歐美,質量奇差不說,任憑他們國家再怎麼扶持,哪怕是集合了全國最聰明的理工科天才,也搞不好汽車工業,產品也走不出南朝鮮,只能賠本賺吆。”

“為什麼?”

“沒市場!”

“沒技術!”

“沒上游供應鏈!”

“沒下游經銷商!”

“像汽車這種需要多方面協作的產品,你想要赤手空拳搞一整條產業鏈難如登天。”

“發動機要採購,變速箱要採購,底盤要採購,鋼板要採購,車載晶片要採購,整車廠的工業機器人也要採購。”

“甚至是你找幾個經銷商給你賣車也難如登天……沒有經銷商會承擔你造車的風險,最後只能賠本賺吆喝。”

“所以在進入七十年代後,南朝鮮那邊便換了個思路……那既然這樣,不如讓市場換技術,我一個人賺不到錢,那就讓老外一起來賺。”

“於是便有了他們的汽車國產化政策,於是各汽車公司開始大規模引進國外的生產技術……甚至是它們最仇視的島國,1973年現代汽車都引進了三菱公司的發動機、感測系統和底盤技術。”

“至於福特,雪佛蘭、寶馬,賓士這些歐美品牌,就更別說了,不但引進了相關技術,部分品牌還和南朝鮮國內合資辦廠,開始上產能了。”

“產能一上來,對於上游零部件的需求就起來了。”

“眾所周知,成本敏感型的製造業都要提高本土採購比例。”

“那麼國外的上游零部件廠也會來落地……最後形成一整條汽車產業鏈。”

說到這,楊默笑了笑:“許多人都會問一個問題……外資廠和你有什麼關係?錢都被外國人賺走了。”

“然而事實上產業鏈從無到有的過程非常重要。”

“因為上游的外資零部件廠也要向更上游採購零件……為了繼續降低成本,這些上游零部件廠會外包代工,這就又養起來了一堆小廠。”

“它們是很沒有技術含量,但是和上游零部件廠是完全的共生關係。漸漸的,合資車企的零部件本土化率會越來越高,養活的本土零部件廠也會越來越多,最終在成千上萬的小廠的內卷廝殺中,因為下游需求而存在的,零部件廠們終於誕生出了技術領先,成本領先的領頭羊。”

“這個時候,因為國內小廠、國際大廠和合資整車廠已經搞出了成本低廉和安全完整的產業鏈,南朝鮮的造車成本隨著產業鏈的完善開始不斷降低,本土車企造車終於不會再虧本了。”

“因為不會虧本,所以車企有現金流投入研發。”

“因為研發,增加了市場競爭力。”

“因為增加了市場競爭力,所以國際市場被開啟了,市場需求增加了。”

“因為市場需求增加了,所以企業擴產了。”

“因為企業擴產了,所以固定成本攤薄以後企業的利潤率提高了。”

“因為企業利潤率提高了,所以企業又有現金流投入研發了……於是便進入了一個正向迴圈。”

“所以你現在看到的,不管是南朝鮮的現代還是起亞,全都是在本國的國內市場與那些進口車和合資車充分競爭之後,殺出一條血路,這才在國際上站穩了腳跟,並出現在我們視野裡的……如果當時合資車不進去,產業生態沒做起來,沒有足夠的鯰魚效應,它們的汽車再過一百年也走不出國門!”

微微頓了頓,楊默補充道:“事實上,德州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隨著過去一年多來,汽車組裝和房車改裝產業的快速發展,許多村集體零配件廠就是靠博世,大陸集團,採埃孚,日本電裝和佛吉亞這些廠的訂單成長起來的……最起碼,到了如今,德州地區這邊的部分汽車行業上游零部件的產業是形成了雛形的。(前文說過,低端房車的主要出口市場是澳洲,因此為了規避貿易風險,需要採用一定比例的國外零配件,而這些零配件又是國內委託加工的)。”

“同樣的,如今正在風口上的消費電子也是和汽車工業一樣,都需要從上游小供應商開始,慢慢因為需求的存在積累原始資本,技術,經驗和現金流,開始向下遊供應鏈,不斷開始蠶食、壯大的過程,最終吃掉整條產業鏈,形成一系列具有足夠話語權和競爭力的行業產業叢集!”

說到這裡,楊默總結道:“所以清楚了麼,在我看來,要想推動產業升級,單純地追求技術創新不過是緣木求魚罷了,真正關鍵在於【需求】、【競爭】、【約束力】這三點。”

“而我之所以在過去的一年半里,所做的那些事情,目的就是為了創造需求,為了拓寬各類製造品的使用場景,然後透過規模、透過市場化的機制、透過利益引導,透過適度競爭,來反向推動本地區的產業升級;”

“我始終認為,一個地區的工業產業的製造叢集要做起來,第一步不是集中精力和資金去砸那些製造企業,而是要讓下游的消費市場形成規模,在c端形成足夠的需求和盈利空間……事實上,諸位領導也知道,咱們國家其實並不是沒有創新技術,但之所以始終沒能得到足夠廣泛的應用和發展,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市場基本盤託底。”

……………………

楊默的回答雖然聽上去很全面,但卻也很官方。

最起碼除了開頭的第一句話之外,其餘的內容並不算很新鮮。

從改革開放之初開始起,國內便提出了“市場換技術”的口號,而其中的內在邏輯,其實跟楊默所說地大差不差……無非是楊默舉的例子更具體一點罷了。

也就是說,別看楊默說了那麼多,但實際上他是在用一種極為圓滑的方式在應付李鐵志的問題……雖然稱不上什麼廢話文學,但本質上卻也相差不大。

對於這一點,李鐵志自然是門清。

深深地看了楊默一眼,外界盛傳楊默這個人任性、不懂人情世故,是個鋒銳如刀般的人物,但如今看來,卻也未必……很顯然,對方一定是察覺出了什麼,這才給出了這麼一通廢話般的回答,雖然這些藏了七八截的話糊弄不住那些千年老狐狸,但是應付大部分不懂經濟的幹部,卻也足夠了。

很會打技術性官腔嘛!

不錯,不錯,是個人才!

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李鐵志沒有半分失望,反倒是略帶笑意地看看著楊默,追問道:“楊默同志,我們觀察到,你在推動德州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與其它地方最大的不同,便在於你是把創造出來的大部分產能需求逐步轉移到了村鎮一級的企業中去;”

“而這種轉移還跟以承德為代表的南方地區有很多的不同……那便是把產能和需求轉移到了廣義上的鄉鎮企業身上去,而德州這邊卻是幾乎全部轉移到了以合作社形式為主的村集體企業身上。”

稍稍停頓了一下,李鐵志的眼睛裡閃過一絲精芒:“對此,楊默同志是出於何種考慮呢?”

跟所有的大政策一樣,基本邏輯是一致的,但在落地和執行過程中,些許的差異最終導致的結果卻是很有可能天差地遠。

所以,李鐵志剛才的這些話,無疑是點出了楊默在過去的工作中,與其它人最大的不同……甚至是一種近乎本質上的不同。

這麼一丟丟普通人很容易忽略的不同,對於中組考評小組的成員來說卻是異常重要。

因此他最後的眼神,無疑是在告誡楊默,雖然組織上很欣賞你,但在今天這種場合,在這種問題上,你還是不要存著矇混過關的心思比較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