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考狀元這個名頭開始大範圍擴散,那還要等到江口省的電視臺採訪,以及央視的報道。
各省市都已經陸續出分,“張安”這個名字首次亮相大型媒體,張大安也是第一時間在新聞報道的時候,把畫面錄了下來,然後挑了幾個畫面做成了印刷製品。
央視報道的畫面在這年頭還是很有說服力的,不管啥東西打廣告都能成為牌子貨。
張大安不想花廣告的錢,所以就主動蹭了一下央視的影響力。
不過新聞報道高考狀元時候的簡短採訪,張大安還是讓幾百萬考生當場紅溫。
“你好張安,我聽今年很多考生說題目很難,尤其是數學,特別難,你個人感覺怎麼樣?”
“還行吧,我個人感覺還是偏基礎的知識點,題目變形多了一些。感覺比平時刷題放鬆的題型還是要簡單一些。”
“那你這次數學考了多少?”
“運氣好,考了滿分。”
“……”
跟外省的高考狀元聊學習經驗或者感悟不同,張大安特意練習了一下微表情,總之就是帶著一點點不屑和嘲諷,仇恨值一秒拉滿。
幾百萬考生見了拳頭直接硬如鐵。
但對家長們來說,這就是實力的象徵。
到七月一號張叔叔擺下喜宴,“張安教育”收到的諮詢超過八萬,沙洲市及相鄰城市直接前來報名面試的家長學生總計兩千七百多人,基本上都是以衝本科或者重點本科為主。
也有三四十個家長,希望孩子復讀衝擊頂尖重本,排名個位數的高校才是目標。
剛巧張大安正在重新設計“狀元陪讀班”,將“狀元陪讀班”分成了abc三個檔位,對外招牌就是“重本提高班”“重本衝刺班”“本科衝刺班”。
教學訓練大綱也新修了兩個版本,基礎版大綱也是“張安教育”的授課培訓大綱。
學校教學、復讀授課以及職業培訓,老師充當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雖然都是老師,但後兩者更多是教練員的角色。
學生也不僅僅是學生,更是學員,過來學習的東西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應試技術。
如果說學校是廣撒種,傳統耕作;那麼“張安教育”這種就是精耕細作科學管理。
自古以來精英教育只能是小部分人能享受。
普通人很難拼這個,因為舉凡“精耕細作”,都得往裡面填人力物力財力,少一樣都不行。
這年頭大眾教育的主體就是學校,老師靠著良心和責任在帶著基層青少年、兒童獲取知識、接受教育。
張大安創辦“張安教育”,本質上就是在加劇加速這種差距,跟他考上了狀元卻不去填報志願一樣,屬於禍害人。
當然他分數考得太高,也不會真的夾掉一個未曾相識考生的入學名額就是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