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飯館通北宋

第65章 一群老同志

吳銘覺得奇怪:劉牙郎是不是有點過於大度了?牙儈中人難道不該錙銖必較嗎?

既然對方不索錢財,他也樂得節省一筆開支。

劉牙郎始終記得,那日親眼見歐陽學士在吳記用膳,後又常見其府中僕從往來取食,深知這位吳掌櫃絕非尋常商賈,與其計較蠅頭之利,倒不如賣個人情,細水方可長流。

“吳掌櫃若得空,眼下便可隨劉某往見李行老。”

行老即行會的主要負責人,相當於現代行業協會的會長或理事長,多由行商推舉產生,當然也必須獲得官方的認可,故而行老往往有一定的背景人脈且在行商中有較大的影響力。

東京食肆成千上萬,根據類別的不同細分為多個行會,川飯行會算是規模較小的,現任行老李鐵民經營著一家川飯分茶,據說這家店在太祖朝便有了,是不折不扣的“老字號”。

兩人先前往李行老的分茶,人不在,劉牙郎自報家門後表明來意,託店裡夥計代為轉達。

隨後去李行老府上拜訪,仍然撲空,同樣的話又囑咐門房一遍。

回程途中,劉牙郎淡定說道:“吳掌櫃放心,我與李行老有些交情,待他聽聞此事,定會親來尋我。”

吳銘倒是不怎麼擔心,他只是比較著急,按老梅的說法,指不定明天便開始“招標”了,朝廷的差事散商無法承接,須儘快入行才是。

事已至此,急也無用,先回店裡備料吧,待會該賣盒飯了。

賣完盒飯賣晚高峰,一忙起來,便自動將雜念拋諸腦後,直到李二郎忽然衝進來喊一嗓子:“掌櫃的!歐陽大官人來了!”方才想起此事。

老梅果真帶來了三位好友,除卻醉翁,另二位亦是當今文壇大名鼎鼎的人物:時任國子監直講兼主持太學的大儒胡瑗,以及出自醉翁門下的蜀地才子王珪。

明年正月,王珪將和醉翁、老梅同任嘉祐龍虎榜的考官,二十餘年後官至宰相……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個外孫女叫李清照。

不過,吳銘掐指一算,等李大詞人出生,他都快到退休的年齡了。惜哉,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梅堯臣引見畢,王珪朗聲笑道:“我自詡嚐遍京中川飯,偏生漏了你這處!今日恰聞歐公提及,定要來嚐嚐鮮!”

歐陽接話道:“吳掌櫃乃眉州人,他做的蜀地風味怕是和你以前嘗過的不同。”

“此言差矣!”王珪連連擺手,“京中川飯亦有眉州掌櫃,其味我瞭然於心!”

歐陽修與梅堯臣相視而笑,想起某個眉州人曾在此說過同樣的話,後來嘛……不提也罷!

念及胡公年事已高,經不起折騰,梅堯臣叮囑道:“此番下料須溫和些,莫要像上回那般霸道。”

“吳某省得。”

吳銘早已決定今後不再為宋人烹製辣味菜餚,川菜共有二十四種味型,其中不辣的佔七成,足以應對各種場合的需求。

他推薦道:“小店新上的肉鮓、荔枝腰子和酒炊白魚,既融合南北風味,又兼具蜀地特色,諸位不妨一嘗。”

這話不假,川椒油拌的肉鮓是地道蜀味,另兩道分別承襲自北食和南食,確實兼顧了所有人的口味。

當然,最要緊的是:還剩一條白魚沒賣出去,可不能砸手裡了!

歐陽修到底當了二十餘年京官,京中各色食肆門清,聞言挑了挑眉:“這荔枝腰子可是狀元樓的招牌菜?”

吳銘坦然承認:“的確有所借鑑,亦有所創新。”

胡瑗問道:“酒炊白魚用的何種白魚?”

“雖只是尋常白魚,然經秘法烹製,其鮮美不輸淮白魚。”

“嚯!”胡瑗復又打量他兩眼,“年齡不大,口氣不小!你可曾嘗過淮白魚?”

“自是嘗過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