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打獵:從荒野獨居開始

第26章 鞣製河狸皮

林予安的加入無疑為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關注看點。

當第一期節目的播出,在千里之外的文明世界掀起陣陣熱議之時。

林予安對此卻一無所知。

此刻,奇爾科湖畔的陽光正透過稀疏的針葉林,灑在他那座頗具自然風格的石屋庇護所。

庇護所外簡易木架上晾曬著的兩張新鮮河狸皮。

他現在將注意力完全投入到了這兩張珍貴的河狸皮之上。

“今天我們的主要工作,是處理這兩張珍貴的河狸皮。”

“河狸皮毛厚實,保暖性極佳,如果能成功鞣製出來,無論是做成帽子,還是用來鋪墊床鋪,都能大大的提升我的生活品質。”

他拿起其中一張尚帶著些脂肪,在陽光下泛著光澤的河狸皮,在鏡頭前展示了一下。

“好了,先生女士們,我要開始工作起來了。”

林予安將一張河狸皮肉面朝上,用力伸展開,鋪在一個表面相對平整的樺樹原木上,且有一定傾斜的放置。

這樣的傾斜有助於刮下來的脂肪和肉末滑落。

他沒有專業的刮皮刀,但手中的工具足以應付,石頭上敲下一塊頁岩石片經過精心打磨後足以當做刮皮刀。

他一邊用石刀片大致颳去皮板上的大塊油脂,一邊解釋。

“鞣製的第一步,也是最耗費力氣的一步,需要徹底刮乾淨皮板內側的脂肪、肉末和那層堅韌的內膜。”

“這些東西如果不去除,皮子就會發臭、變硬,根本無法鞣製。”

林予安從河狸皮的尾部開始,身體前傾,利用上半身的重量輔助發力,一下一下、穩穩地向前推刮。

“刮皮的時候,角度很重要,大概30到45度角,用力要均勻。”

“我們的目標是刮到露出白色的真皮層,但又不能傷到它。”

“我這一門手藝,還是小時候跟殺羊的鄰居學習的,刮一張河狸皮子勉強夠用。”

他颳得非常專注,尤其是靠近邊緣和不規則的部位,更是小心翼翼。

黏膩的白色脂肪,紅色的肉絲以及半透明的筋膜,在石片的刮削下不斷捲起,脫落。

一張河狸皮,光是初步刮乾淨,就花了他將近兩個小時。

當他處理完兩張皮時,已經是下午。

此時皮板內側已經呈現出乾淨的白色或淡黃色,摸上去不再油膩。

隨後林予安將刮乾淨的河狸皮拿到溪邊,用冰冷的溪水徹底沖洗乾淨表面的汙物。

他沒有進行復雜的“漚皮”或鹼處理,只是將皮張在清水中浸泡了一兩個小時,讓皮板充分吸水膨脹。

“現在是最關鍵的一步,製作天然鞣劑,就用河狸自己就給我們準備好的材料——它的大腦!”

“在荒野中鞣製皮毛,最傳統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動物自身的腦髓。”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原始,但效果非常好,這個方法在全球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林予安從那兩個被他仔細儲存的河狸頭顱中完整地取出腦髓。

他將腦髓放入一個小陶碗中,加入大約等量的溫水。

然後用一根削得光滑的木棍,開始用力地搗壓、攪拌。

“我們需要把腦髓徹底搗成糊狀,讓它和水充分混合,形成像稀粥一樣的腦漿。”

耐心地搗了很久,直到陶碗中的混合物變成均勻的、乳白色的、略帶泡沫的腦漿液體。

當腦漿鞣劑準備妥當,林予安將一張溼潤的河狸皮再次鋪在倒木樁上,皮板朝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