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予安對新魚竿很有信心,但很快他又想到了另一個實際問題。
新手是不是還得有一個魚護呢?
要不然怎麼裝新不是怎麼裝魚獲呢?
“guys,我有了頂級的魚竿,但還有一個配套設施沒解決——魚護。”
“我肯定能釣上來很多魚,甚至有十多斤的大魚!總不能一直扔在岸邊,讓別人看到了以為我在炫耀一樣~”
“重點是也容易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需要一個能讓魚在水中保持鮮活的魚護。”
製作魚護的材料,他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生長在溪流邊的柳樹枝條。
趁著天還沒完全黑,他趕緊來到溪邊,刀,斧,空間,並用,快速收集新鮮的柳樹枝條。
回到營地,他開始編織魚護。
這個過程,有點類似於編織一個巨大而開口的籃子。
他先選取了七八根粗壯的柳樹枝作為魚護的縱向“龍骨”。
將它們的一端用傘繩緊緊地捆紮在一起,形成魚護的底部中心。
然後將這些“龍骨”枝條像傘骨一樣均勻地向四周散開,形成一個碗狀的框架。
隨後他便用更細的柳樹枝條,從底部中心開始,一圈圈縱橫交錯的方式,在那些縱向的“龍骨”之間來回編織。
“編織魚護,不需要像製作籃子那樣密不透風,反而要留出一些均勻的縫隙。”
“這樣才能保證水流的通暢,讓裡面的魚能獲得足夠的氧氣。”
他的手指在柳條之間靈活地翻飛,一根根柳條被緊密地壓實,魚護的壁身也隨之螺旋式地向上延伸。
當魚護的高度和直徑都達到他滿意的尺寸時,他將所有“龍骨”枝條的上端向內收攏,形成一個略微收口的護口。
用更粗的柳樹皮繩仔細編織加固了護口邊緣。
最後,他又製作了一個同樣由柳條編織而成,可以蓋住護口的簡易蓋子。
並用皮條製作了連線的合頁和插銷,一個雖然粗糙但結實的柳條魚護就做好了!
第五十三天。
一大早,林予安開開心心的帶著他那根太平洋紫杉魚竿、新編的柳條魚簍,以及散發著濃烈腥氣的血餌,慢悠悠的走向釣臺。
抵達釣臺之後,他先沒有急於下竿。
而是和所有新手一樣,舀出幾大勺粘稠的血餌,混合了一些細沙,用力地將其拋向釣臺前方水流略緩區域。
“新手嘛,一定要打窩的,不打窩怎麼能叫釣魚呢?”
隨後他才不慌不忙地取出那根嶄新的紫杉魚竿。
擷取了一段約五六米長的高強度魚線,一端牢牢地系竿梢上。
繫上魚鉤,掛上血餌,仔細檢查了一下,確保其不易脫落。
他手持魚竿,以一個標準的側拋姿勢,手腕一抖!
紫杉魚竿富有彈性的竿身瞬間彎曲又彈回,將那掛著血餌的魚鉤輕巧而精準地拋向了打窩點的附近。
“好了,現在就是耐心的等待了。”
林予安將魚竿的握把處插靠在釣臺的木樁縫隙中,另一隻手偶爾輕輕捏著魚線,感受著從水下傳來的任何細微動靜。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湖面平靜無波,只有偶爾幾隻林鴿從頭頂掠過.
中午時分。就在林予安開始覺得“新竿光環”似乎不太靈驗,準備提竿換個釣點打窩時。
他捏著魚線的手指突然感覺到向下一沉!
緊接著,還沒等他做出反應,一股巨大的力道瞬間從水下傳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