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林予安在奇爾科湖荒野中開始度過的,第二十四天。
經過幾天的忙碌,那個小巧而實用的地面升焰窯,已經成功燒製出了陶磚模具和幾塊窯頂封板。
林予安沒有停歇,立刻投入到批次製作陶磚坯體的工作中,用那個陶製模具,一塊接一塊地壓制出尺寸統一的泥磚。
很快,庇護所旁的空地上便整齊地排列了一百多塊溼潤的深褐色泥磚。
為了防止雨水,林予安已經用防水油布,搭建了一個簡易的雨棚,確保這些泥磚在乾燥的環境下慢慢陰乾。
陰乾的過程持續了兩天。
在這期間,林予安不時地給泥磚翻面,確保它們每一面都能均勻接觸空氣,避免因乾燥不均而產生裂紋或變形。
當泥磚的顏色從深褐色逐漸變為淺淡的褐色,就可以開始正式燒製陶磚了。
他將第一批約二十多塊最為完好的泥磚小心翼翼地從窯頂裝入土窯內,按照之前燒製經驗,層層交錯碼放,確保熱氣能夠均勻流通。
接下來的燒製過程,對於林予安已經輕車熟路。
小火預熱“烤窯”,緩慢蒸發磚坯中殘餘的潮氣,然後大火進入高溫煅燒階段,窯內火焰由暗紅轉為明亮的橘黃色,在火候恰到好處時停止添柴,用陶板和溼泥封住窯頂及添柴口,進行“焐窯”進行自然冷卻。
由於土窯不大,一次燒製的磚量有限,林予安並不急躁,他在這兩天的時間又釣到了兩條魚,射中了一隻松雞,食物得到了補充。
燒製的過程持續了三天,連續三爐的二十二塊陶磚順利出窯!紅褐色的磚塊質地堅硬,敲擊聲清脆,雖然帶著手工製作的粗獷痕跡,但完全達到了他的預期。
“陶磚已經有了六十多塊了!我覺得可以先開始搭建火爐的主體結構了!”
林予安將燒好的陶磚小心地搬運到石屋庇護所內。
仔細規劃了火爐的位置,選在了緊鄰著那面預留了排煙孔的石牆。
這是最理想的位置,在最初建設庇護所的時候,他就規劃好了預留排煙孔這一點,把火爐放在這裡很貼近排煙口,既方便煙道砌築,也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牆角空間。
林予安沒有直接在泥土地面上砌磚,而是先用幾塊形態沒有那麼規整的陶磚,幹鋪了一層堅固基座。
這個基座能有效的改善通風,並略微抬高火爐的燃燒室。
然後他開始正式砌築陶磚,沒有水泥,只能用黏土與收集到的草木灰,加入水後混合調成富有粘性的泥漿。
他用自制的木錘輕輕敲擊磚塊的頂部和側面,確保每一塊磚都均勻的接觸泥漿保持穩固。
燃燒室的內部空間,設計成一個寬約四十厘米,深約三十厘米,高約三十五厘米的長方體。
在燃燒室的正面下方,他預留了一個高約十五厘米,寬約二十厘米的添柴口和進風口。
當燃燒室的四壁砌築到預定高度後,林予安開始著手處理火爐最核心的烹飪部分——灶臺與灶口。
林予安量了一下尺寸,決定在燒製正方中有圓形鏤空的陶板,放在火爐頂部,留出一個能穩穩放下鍋具的洞口。
又是一天的燒製,成功的將爐蓋燒製了出來!還算穩定的蓋在了磚爐的頂部。
林予安拿起那個不鏽鋼鍋,小心翼翼地將其放到鏤空爐蓋上,鍋具穩穩地嵌入其中,鍋沿與灶口邊緣緊密貼合!
“非常非常完美!以後取暖做飯就方便多了,熱效率也會高很多!”
灶臺和灶口完成後,接下來,便是對整個火爐系統至關重要,也是相對複雜的煙道部分。
林予安神情認真地對著鏡頭道:“排煙系統是火爐的靈魂,如果排煙不暢,整個石屋都會變成燻肉房。”
“不僅住著不舒服,長時間下來,還有可能一氧化碳中毒,那可就不是鬧著玩的了!我可不想因為這個原因退賽。”
他轉過身,指了指火爐後方燃燒室上部的牆壁區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