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崖石窟。
又是一天跑圖結束。
林博把風鈴掛在訓練樁靶的橫杆上,自己在地上鋪了苫布,盤坐冥想。
海面的風徐徐吹來,串在一起的七根長短不一的空心鐵管晃動,互相敲擊,發出清脆的鳴響。
海風喧鬧,但當風鈴鳴唱起來,那高亢清脆的言語完全蓋過了氣流的嘟噥。
被迫緘默的居然是海風。
片刻後,林博從假死狀態甦醒,捕捉到了風的真名符文。
這當然是很有收穫的,但卻和他一開始的目標違背。
法師嘆了口氣,海風如此洶湧,而風鈴只是這麼小的一支,雙方對比如此懸殊,結果勝者居然是不起眼的鐵管。
他想對海風說一句“不爭氣的東西!”,但覺得不禮貌,就算了。
林博沒有放棄想法,只覺得或許風力不夠強勁,無法蓋過鐵管敲擊的脆響,如果在一些能夠產生狹管效應的地形,狂風呼嘯如怒,大概可以壓制金鐵的嗡鳴。
今早在造船匠那裡,林博也有想法,既然自己用鐵器鑿打木料時,無法靜心,那不如讓鐵衛一來做這個工作,而他則可以把一根絲線的一端拴在鐵器上,另一端握在手中,用表觸內窺法探聽真名。
不論如何,辦法總是有的。
守夜人站起身來朝中庭走去。
現在石窟內已經架設電線,每隔一段路放置一盞節能燈,洞內終於不再是黑黢黢一片。
蘑菇大棚的基本框架都已經搭好,再有一兩天也就能完成收尾工作。離颶風襲擊還有一週左右,時間實在是綽綽有餘。
棚頂吊了一盞微光燈泡,模擬陰天的光線強度。
經過一週的照料,培養基裡的菌絲已經開始萌發子實體,一朵朵乳白色的菌菇在培養基的木箱表面生長出來,探頭探腦的。
這時候就可以給菌絲投放生物質了。
菌種會汲取生物遺傳資訊,將其收納進自己的基因組中。
隨著這些外源生物的遺傳資訊被菌絲解讀、表達,菌毯上就會長出對應的擬態蘑菇,外表和被吸收的生物體有些相似,內部構成則是基本相同。
給菌種提供足夠多樣的生物基因,組成一個龐大的遺傳資訊庫,這是必要的一步,對所有培養全能菌種的玩家來說都沒什麼難度。
真正有難度的是接下來的篩選工程。
在菌絲受到特定刺激後,為了適應環境或滿足自身要求,會從基因庫裡選擇各種性狀的基因片段,長出對應的擬態蘑菇。
然而,生物遺傳資訊實在太龐雜,有用沒用的性狀一大堆,堪稱屎山,這種情況下,菌種挑到不合格的基因片段,也是在所難免。
這一步就像廚子從倉庫裡挑選食材,假如客人的要求比較模糊,廚子的挑選就會更隨機,結果做出來的菜品是好吃難吃,有毒沒毒都無法保證。
因此,培養者越是能給菌種足夠明確的定向刺激,最後產出的蘑菇就越接近自己的要求。
《蕈人教授的菌類農學》裡大量的篇幅都在描述如何定向篩選性狀。
這過程可比那位孟德爾神父種豌豆複雜得多。
書中記載培養蘑菇品種的技術規範有上百種,其中最有效的一類農業技術,就是和菌種建立溝通,這是蕈人教授十分推崇的。
想要和菌種建立溝通渠道,也有許多不同的辦法。
正統的路子是培養出蕈人種族,所謂蕈人,是一類魔法生物,它們能夠產生一種特殊的心靈孢子,吸入孢子的生物能和蕈人達成意識連結。
透過指揮蕈人培養所需的蘑菇品類,是最省心的,但卻不是完全沒有隱患,畢竟蕈人作為智慧生物,也可能對培養者產生惡感,導致雙方分道揚鑣,最後往往還會大戰一場。
除了培養蕈人,另外譬如德魯伊魔法,也有和植物溝通的手段,這同樣是最優秀的農學技術。
但如果玩家沒什麼施法能力,那就要考慮一些比較生冷兇猛的策略了。
比如給菌毯餵養生物神經細胞,培育出大腦蘑菇,賦予菌種思考的能力,再透過對大腦蘑菇進行化學和電流刺激,引導蘑菇意識的想法,進而培育所需的菌種。
這其實就是缸中之腦的真菌版本。聽起來很酷,但其實這門技術缺陷不少。
一是門檻比較高,刺激缸中之腦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蕈人農學》裡沒詳述,還得玩家另行購買學習。
二來大腦蘑菇的智慧較弱,想要提升也很困難,選育菌種的效果只能說差強人意;三來,大腦蘑菇為了進行思考還需要消耗巨量養分,搶奪其他菌種的食物,這就有些得不償失。
全能菌種優點無數,但也正因為培養難度較高,綜網玩家群體裡,能走通這條路的也並不多。
林博也不敢打包票,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他將手放在菌毯上,感受菌絲中流淌的細胞液的波動,聆聽它們的竊竊低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