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四月十號,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
說到這第一汽車廠,其實在國內解放的第二年就開始籌備了,派人去學習相關技術。
一直到了五三年,才開始準備真正的開幹。
雖然也是仿造蘇聯的卡車來製造,但跟其他單位仿造的不一樣。
第一汽車廠可以說是在試製過程中就徹底消化了生產技術,並且在消化的基礎上還有所創新。
也就是說如何來生產選定的卡車,他們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體系。而且為了造出屬於國家真正能不借助其他力量的汽車,可以說是第一汽車廠在舉全國之力在造車。
調取全國各地的技術骨幹,直接組建了整個的汽車製造產業鏈。
車子還沒造出來,屬於一汽的職工就已經有將近兩萬人,這是指正式有編制的職工。如果算上學徒工和臨時工,將近三萬了。
一汽也屬於國內大型企業第一批給職工建設職工樓的企業之一,職工太多,不建職工樓對於很多職工上下班不方便,甚至沒地方居住。
一汽的技術部門,幾人正在抽菸。
一汽的使命是什麼,打破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這所謂的不能造車不包含單純的仿造,因為仿造一般會太死板,完全是一比一的復刻。
仿造出來的汽車,也可能是一輛組裝車,真正的造車技術並沒有掌握。
比如天津和武漢都仿造出來過吉普車,就是因為只是單純的仿造,那種一個螺絲都要復刻的仿造,根本就沒自己的技術,而且配套裝置都要進口。
那根本不能算是中國能自己造車,能自己造車是掌握了全部的流程和技術。
而現在一張報紙,報道了昌城那邊試製出了一輛三輪汽車。
這報紙不是當天的,已經是好幾天之前的報道了。報紙報道的內容很簡短,但一汽的工程師發現一個問題,昌城那邊的三輪汽車不是仿造的。
這幾天還特意派人去調查了一下,在零部件方面,除了一些基礎的,基本都是採購過來的。
雖然能證明那邊還沒有獨立生產汽車的能力,但你不能說人家沒有造車的技術。
如果給一個人一輛車的主要構造零件,不包含底盤和一些東西。在不參考其他車輛的情況下,就把零件組合起來,還自己設計了個底盤和完整組裝。
你要說這都不算技術的話,那一汽在解放頭幾年弄了一個小組的人員去學習造車,那他們學的是什麼。
就像現在一汽的工程師,放棄現在在生產的卡車,給他發動機,輪胎,變速箱等等。讓他用這些東西別造卡車,造一輛能算的上是汽車的車就可以,可能短期內都沒有一個人能做的到。
以前可以不承認那些仿造的車,沒有掌握技術不算打破不能造汽車的歷史。
但現在怎麼算,說人家是依靠進口零件組裝的,也不算能造汽車嘛。
如果這樣算的話,第一汽車製造廠也別叫汽車製造廠了,叫第一汽車零部件生產廠。
因為第一汽車製造廠的能耐也就是配套裝置生產比人家強嘛,在汽車的設計上,人家造的車雖然不好看,但人家造型沒仿造呀。
“老潘,你怎麼看。”
“總工,想把那工程師弄進我們廠來。”
“別想了,那人是美利堅留學回來的。因為一些原因,工業部沒重視,人家一氣之下跑去昌城了,那邊是他的老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