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一拳出,免得~~。
能解放中國,打退很多國家的人,是不可能去給人當小弟的。
瞭解歷史的都知道,是因為蘇聯第一書記換人,態度不一樣。
在一九五五年的時候就出現了要求蘇聯從大連旅順撤軍的事情。
蘇聯撤軍倒是答應的很快,也撤的快。但是撤軍是有前提的,就是他們在旅順投入的裝置和設施不好帶走,得賣給我們。
裝置和設施都是一些落後的東西,賣給中國的價格卻不低。國內是以債務的形式購買的,基本上就是花了一大筆錢才送他們走的。
而在今年,也就是這一九五六年,兩國關係已經開始出現問題。
工廠援建進度拖延,技術資料提供不再積極,很多專案擱淺。
國內肯定是要未雨綢繆的,考慮一些事情的時候就要往壞的地方想。
所以目前的局勢是部隊供應優先,一汽在生產的卡車是如此。明年第二機械工業部會把某型號的邊三輪實試製任務交給昌城的洪都機械廠,生產出來後也是部隊優先。
在歷史上,南京那邊的汽車廠是先派人學習了某款蘇聯輕卡的製造技術。然後會在幾個月後申請開發輕型卡車的試製,而那時候解放卡車剛好製造出來,在進行生產。
研發一輛汽車的生產,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不是一件小事情。因為南京申請的不是簡單仿造,是跟一汽那樣,需要弄自己的配套生產的。
單純的仿造就是買一堆零件看看能不能按照樣子造出來,研發是看看這些零件我們能不能能搞出來,然後再按照款式去組裝起來。
南京那邊要研發輕卡汽車,人力和財力投入是不小的。要投入多少,如何去投入,要多少部門和企業去配合。都是工業部要考慮的事情,像這種大投入的,哪怕是國內需要的產品,也不是頭腦一熱拍板就是了的。
生產汽車基本上都屬於重點專案,這樣的專案從申請到審批,能半年批下來就已經算快的了。
要知道蘇聯援建的專案,要想開工都差不多要審批三個月以上。這審批是綜合考慮的問題,不是張嘴我要如何,我要怎麼樣的。
江成在昌城的那種忽悠法,在真正的大專案上是行不同的。
江成能在昌城造車,他的情況跟其他地方單位造車不一樣。第一是自身有造車技術,會造車。
第二,壓根沒從國家的戰略角度出發,也就是國家目前需要什麼車他不管,他只是想著在昌城造一些送貨的車就可以了。
第三,江成造車沒有組建配套部門,按照道理,他就算能從一汽廠採購到一些汽車零部件,最多也就是試製出來幾輛成。要量產的話,還是得申報到工業部這邊來,當地工業局審批不了這樣大的專案。
可是,昌城那邊不需要工業部審批建設汽車製造廠。因為他們那邊只要建設一個組裝廠就可以了,投入建設一個大點的廠房錢,當地地方部門就可以直接拍板了。
因為那邊搞出了一個產業鏈,有十幾家工廠在配合一起生產,而不是像一起這樣的一體化。
真要算起來,別看一汽現在有幾萬職工。可真要跟昌城那邊比,人家十幾個廠的職工加一起也不分伯仲。
關鍵是昌城那邊要弄汽車製造產業鏈,按照道理也是組建不起來的。因為那邊根本沒有汽車製造相關的廠。
沒有汽車輪胎,沒有專門生產汽車發動機的,沒有汽車配件廠,汽車燈具等等。就比如橡膠廠,那邊的橡膠廠都是今年剛建設完,只是生產雨衣雨鞋的。柴油機廠是生產拖拉機和船上的柴油發動機的。
反正看上去每個廠好像能跟汽車沾點邊,但沒有一家生產的生品是跟汽車有關的。
可就因為有人在指導方向,搞了一個技術比拼,硬生生的快形成了一條汽車零部件生產鏈了。
南京的工業水平比昌城強,但他們做不到像昌城那樣。因為他們缺少一個有技術有本事,還會煽動人心的人。讓南京那邊的製造廠去找一家橡膠廠,就算人家配合又有什麼用,人家如何去造輪胎。
不要技術就能造輪胎,還進口輪胎幹嘛,直接進口大量橡膠就可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