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江成和譚雅萱帶了幾個麻袋和兩把槍,開著邊三輪離開的院子。
邊三輪是從廠裡借用的,這東西哪怕以後廠裡開始生產了,也不可能個人購買。不過江成如果不怕舉報的話,能一直借用當上下班的交通工具。
槍的話,倒是屬於江成自己的。只要有證明槍支來歷沒問題,在這個年代是可以合法擁有槍支的。
今天去鄉里收親戚家的糧食,前一陣子就談好了的。糧食是七月中旬就收割了,但要脫谷要曬乾,然後加工去皮,成為大米。
這糧食收上來,種糧的人都會稱重一下。盤算交完公糧後自己還能有多少,然後留下口糧,其他的換錢。
江燕幫忙去二叔和姑姑家問了的,加一起也就只有二三百斤糧食能賣給江成。二三百斤糧食,只夠江成家裡自己吃和適當的救濟一點給妹妹家。所以沒有必要收只是曬好的稻穀,存放的長沒有用。
另外這次去收糧食,也準備弄一袋米糠回來,譚雅萱想用縫紉機做幾個枕頭,裡面裝米糠就行。
這交公糧和賣統購糧,都是把曬好的稻穀交上去的,不是弄成大米。賣統購糧,現在稻穀八分五厘一斤。但是城裡大米的價格可不便宜。
大米也是分等級的,一等的現在要一毛八左右。不過大家普遍吃的是三等大米,價格在一毛五左右一斤。
反正統購價收的糧食,肯定比城市裡買的大米便宜不少。畢竟要加工和運輸,中間有不少環節。
一斤曬好的稻穀差不多能出七兩以上大米。七兩大米也差不多一毛錢,關鍵是還能有兩三兩米糠呀。
所以種地的人,巴不得江成這種親戚去家裡買他們的糧食的。因為江成購買的價格又沒有要求便宜,是按照城裡的價格來算的,只不過江成不需要糧票來購買。
江成到二叔堂雲中家的時候,兩個姑姑也在那邊。姑姑家的糧食也準備好了,為了不麻煩江成一家家跑,約定好全部弄到二叔家這邊來的。
“老江,你不是說叔和姑姑家裡就二三百斤糧的嘛,這裡怎麼這樣多。”
“我哪裡曉得,問問情況再說,先下車。”
糧食就擺放在屋前門口,很多袋,怎麼也不可能只有二三百斤。
開邊三輪過來,是想著用麻袋裝好糧食,放邊鬥裡面,到時候譚雅萱坐在後面稍微扶一些就能帶回去了。
現在如果門口的糧食都是要賣給江成的,那他得吃一年。不過對於江成來說,糧食其實多多益善,就是怕來路有問題,不是親戚的真不敢收。
“大侄子,侄媳婦。你們過來拉,趕緊到屋裡坐。”
“是呀,進屋裡坐。”
二叔和二嬸見江成他們來了,立刻招呼著。姑姑和姑父也走到跟前說著一些客套的話。
另外就是二叔的子女都對江成喊哥,喊譚雅萱嫂子。喊譚雅萱嫂子倒是正常,但堂親和表親之間,一般都不以哥弟姐妹這樣稱呼的。
甚至親兄弟姐妹之間,喊小名的都是大部分。在記憶裡,以前他還沒出國的時候,這些堂弟堂妹都是喊他‘成子’的。
這些堂親都圍在邊三輪旁邊,這東西在鄉下真是稀罕物,別說摸了,見都很難見到。腳踏車的話,雖然他們也沒有,但起碼都看過。
“叔,門口這些糧食都是賣給我們的?”江成把三輪車熄火後,下車詢問道。
“對,全部是。”江雲中有點笑的不自然的說道。
“成子,上次燕子過來說你有多少要多少,只要不是外頭人的就可以。這裡有不少是嬸子孃家那邊的。”二嬸李桂蘭說道。
“是呀,大侄子,這裡也有些是你姑爺那邊的兄弟拿過來的。都是一家人,算不得外頭人。”大姑聽到江成詢問,也是馬上插嘴說道。
這年頭,只要收成過的去,誰家不賣些糧食換點錢購買日用品。按照統購糧去賣,比江成收的等於一斤要少幾分錢。而且拿稻穀去賣,米糠都留不下來。
賣給侄子江成,一百斤能多賣三四塊錢,還能留下二三十斤糠。這米糠能餵雞,也是好東西。要是十多年前,鬧災荒的時候,米糠都沒的吃,吃觀音土。
江成聽到這樣一說,好像還真是。其實江成也有舅舅的,不過不是下陽鄉這邊的人,是昌城下面義安縣那邊的人。
江成他爸去做布匹生意,最早還是他舅舅那邊帶的。後來因為生意的時候吵鬧過,就沒什麼來往了的。
這嬸子孃家的糧食,還有姑爺家兄弟姐妹的糧食,仔細想想也可以收。就跟妹夫那邊一樣,江燕的公公婆婆也收了不少直系親戚的糧食,這給城裡的兒子兒媳弄點糧食過去,不賣給收統購糧的,誰能說閒話。
“嬸子和姑爺那麼的人,是算不得外頭人。不過跟你們說好呀,這事情千萬別幫別人。下次有糧我再來收,不過下次還這樣多的話,我就只收稻穀了。我買去是自己吃的,大米吃不了那麼快,稻穀放的時間久”江成說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