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兄,今日考的是大經義三道,不過吃了你做的豆腐羹我現在感覺有信心多了。”
陳年笑笑:“有信心就好,我這段時間在如意樓學了一道菜,若是你能過了這三天的州試,回頭我就給你做一場慶功宴!”
“一言為定。”
這三天的時間,陳年除了早上、晚上做飯之外,其餘時間基本也沒有打擾對方。
而且在考試前的半個月開始傅新也沒有再去找小牡丹,沒有去桃園聽戲。
陳年現在也比之前更忙,每天做的豆腐基本上零售一小部分,送到天寧寺一部分,剩下的都要帶到如意樓去。
如意樓每天早上也都會派人過來取豆腐。
陳年也就是這個時候跟著對方過去。
在如意樓的後廚之內,陳年和其他的廚子相處的也十分融洽,因為陳年在做菜的時候,絲毫不避諱他們。
菜刀翻飛,一道道的文思豆腐羹被端了出去。
如意樓的名聲也再一次響徹揚州,同時,陳年也一舉成為揚州城老饕圈子裡面的紅人。
想要喝豆腐羹,就得去如意樓。
但陳年做這一道豆腐羹也有一個規矩,那就是每一碗的豆腐羹之內,除了那些被切的細如髮絲的豆腐之外,必有一大塊豆腐在其中。
楊篪擎也曾經問過陳年。
“這一道菜是我從文思大師那裡學的,文思大師也就算我的師傅了,我自然不能比肩師傅,所以就要留這麼一塊,因為這樣一來,瞭解的人就會知道最好的豆腐羹還得是在天寧寺之內。”
當然這個理由是陳年瞎幾把說的。
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楊篪擎把這個理由當真了,而且還覺得這理由確實沒什麼問題。
很合理。
後來,甚至還把這個故事傳播了出去。
食客們在紛紛感嘆做這一道菜的陳年尊師重道的同時,又為這一道菜賦予了新的比喻。
那一大塊豆腐就像是山。
而周圍那些豆腐絲就像是雲霧。
如果說完美版的豆腐羹是浩渺雲煙,捉摸不定,那這陳年這個版本的豆腐羹就是雲霧將山籠罩在了其中。
陳年在聽到這個解釋之後,也覺得這些人一個個的都跟課代表似的。
不過,這也給陳年省了許多事。
而且在這段時間當中,陳年憑藉著自己驚人的觀察能力和學習能力,又學會了兩道菜。
大煮乾絲、松鼠鱖魚。
只不過大煮乾絲做起來沒問題,嘗試了幾次之後就能夠做到完美,但是松鼠鱖魚還是差點意思。
又是一段時間之後,傅新那邊傳來好訊息。
揚州放榜,他的州試透過了。
而且還是第三名。
妥妥的進省試。
當天,傅新激動的把小牡丹也邀請到家裡,陳年直接從隔壁的鄰居家買來了那隻每天打鳴擾人清夢的雞,然後又買了一條魚,準備好好下廚來一場慶功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