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精神,聽說楊醫生做完長達幾個小時的手術,現在還沒有吃飯,忍著飢餓疲勞,繼續奮戰在臨床一線。”女記者覺得趙主任的回答很滿意,很標準。
“我已經吃過飯,手術後,醫院食堂提供豐盛的午餐,我們必須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夠更好的服務病人。”楊平糾正女記者的話。
“哦?”女記者有點尷尬,看看趙主任。
趙主任老練地咳嗽一聲:“楊醫生說他已經吃過早餐,午餐還沒有吃,他現在忍飢挨餓,繼續奮戰在臨床一線,忘我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有趙主任在場幫忙,楊平不再說話,這種採訪,真的要命,比小學時候,被老師抓去背課文都難受。
“嗯,非常好,我們就是要宣揚這樣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了病人,不顧一切,廢寢忘食。”女記者又找到了亮點。
文章必須要有亮點,沒有感人的亮點,宣傳將沒有靈魂。
如果寫醫生做完手術吃幾個大雞腿,恐怕不太好,很難顯示那種忘我奉獻精神。
楊平有點不懂,難道吃了雞腿,自己精神就不高尚了?沒吃飯,餓肚子,自己就變得高尚起來?差別這麼大。
要是在缺衣少食的艱苦年代,那是沒有條件,沒有辦法,前輩們只能節衣縮食,艱苦奮鬥。
現在這個時代,物質豐富,經濟發達,醫生非要捱餓做手術才行,才能體現高風亮節?
趙主任正了正身子,準備繼續替楊平回答問題。
“據我瞭解,這個手術難度極高,尤其後面的多段撕脫離斷再植,同行們都認為風險極高,是什麼原因驅使你們冒險做出選擇?”女記者還要提問。
楊平想了想:“-——”
確實想不出來,當時只是有信心把手術一次做好。
“我們有這個技術實力,有信心一次把手術做好,避免傷員二次手術,減少傷員的痛苦,縮短康復時間,讓傷員可以儘快走向工作崗位。”趙主任咬文嚼字。
薑還是老的辣,趙主任做醫務處主任多年,跟方方面面打交道,已經練得八面玲瓏、滴水不漏。
資訊採集也差不多,女記者起身和楊平握手:“非常感激,我們一定將大家的這種職業精神傳播給每一個市民,我方便去看一下病人嗎?”
“不太方便!”楊平提醒女記者。
斷肢再植的病人,儘量減少情緒上的波動,情緒波動也會引起血管痙攣,尤其手指的小血管。
“就幾分鐘,我們抓拍幾個鏡頭,問幾句話,可以嗎?”女記者徵求楊平的意見。
這個話,趙主任不敢替楊平回答,臨床上的事情,還是臨床醫生才有發言權,萬一出什麼事,可不是鬧著玩的。
“最好不要現在採訪他,如果一定要採訪,可以兩週以後,等斷肢血運穩定再採訪,現在你去採訪,他也沒辦法回答你的問題。”楊平解釋給她聽。
“我明白了,那我兩週以後再來,非常感激你,耽誤你們的工作。”女記者和楊平握手。
然後被趙主任帶出了icu病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