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宋:未滿十二,是關中之主

第104章 101尋個帶頭大哥

結束了朝會,外面的天色也已經亮了。

劉義真頭頂著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走出了太極殿,詢問時間,才知道還沒過卯時。

凌晨三點起床,五點上朝,儘管每隔五天才舉行一次朝會,但這確實有夠折磨人的。

據說蕭衍執政初期,每天都要舉行朝會,劉義真也不知道南梁的朝臣們究竟是怎麼熬過去的。

往尚書檯去的路上,劉義真強忍著哈欠,叮囑徐羨之道:“政令下達後,務必曉諭各地百姓,告訴他們,究竟是承了誰家的恩情,才得以免去通租宿債。”

他頒行仁政,是衝著為自己招攬民心去的,可不是要為司馬德文樹賢名,立恩義。

“下官明白。”徐羨之其實也是不學有術的代表,他出自寒門,本身沒什麼學識,能得到劉裕的信重,官居尚書僕射,全靠自身的聰明才智。

寒門並非是貧苦之家,而是沒落的貴族、世家、豪門,為低等士族,社會地位僅次於以上三者。

而庶民也並非是普通百姓,所謂庶民,即庶出之民,是貴族、世家、豪門出了五服的親戚。

二者之下還有布衣,相當於社會的中產階級,有房、有地、有產業。

當然,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屬於自謙,當不得真。

布衣之下則是吏家、軍戶、佃戶、牧戶,以及沒房沒地的流,沒有正當職業的氓。

至於那些賤籍的奴隸,他們在古代不算是人。

正午時分,正是官員們休憩的時候。

侍中褚淡之來到了尚書檯,不過,他此行並不是為了拜謁劉義真,而是徑直找到了謝瞻。

謝瞻為世子府主簿,與劉義真一同來了建康,暫任度支尚書。

西晉時,尚書檯共有三十五曹。

東晉晉穆帝以後,僅剩殿中、祠部、吏部、儀曹、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左民、駕部、庫部、中兵、外兵等十五曹。

由於劉義真此前恢復了起部,現在的尚書檯共計有十六曹。

設尚書五人,即吏部尚書、祠部尚書、五兵尚書、左民尚書、度支尚書,分領十六曹。

謝瞻的度支尚書,顧名思義,掌管全國貢稅租賦的統計、調撥、支出等事務。

褚淡之今日前來,正是為了賦稅之事。

“謝尚書,我聽說令君有意恢復度田收租制,今後按畝收取田租,不知尚書可有耳聞?”褚淡之既是侍中,又是國舅,地位遠高於謝瞻,但依然一副斯文有禮的模樣。

謝瞻身為劉義真的親信,又掌管貢稅租賦,如何不知道這件事情。

他坦言道:“確有此事。”

褚淡之大急:“哎呀!當年晉室推行度田收租,惹了眾怨,不得以才廢止,謝主簿何不勸阻令君。”

謝瞻沒有急於回答他,而是跟他算起了賬:“每畝良田可出糧十斛,貧田亦可出糧三斛,縱使度田收租,每畝良田需要繳納的田租也只是貧田的一成,假使侍中家有良田萬畝,一年可得谷糧十萬斛,又何惜三千斛的田租。”

十萬斛的收穫裡,交出三千斛作為田租,看似不多,但在現行的‘口稅米三斛’的制度下,褚淡之縱有萬畝良田,也只需要按照家裡的丁口,每人繳納三斛米。

丁口非指女眷、奴僕、婢女,而是家中的成年子弟。

“謝主簿說得輕巧,一年三千斛,十年便是三萬斛。”褚淡之苦笑道。

康獻皇后褚蒜子曾經三度臨朝,聽政四十年,在此期間,孃家倚仗她的權勢,吞併的土地何止萬畝良田,也難怪褚淡之最先坐不住。

謝瞻卻道:“我在接任度支尚書之前,令君就曾說過,不當家不知鹽米貴,如今士族豪強大肆兼併土地,朝廷收到的田租日益減少,我亦感觸頗深,如今已是迫在眉睫的時候了,再不恢復舊制,國將不國。”

褚淡之很想說一句這大晉早就已經國將不國了,但終究沒有膽量喊出來。

“謝主簿,我此來,並非為了褚姓的一家之私,此事關係到了全天下士族的利益,陳郡謝氏難道就能置身事外。”

可惜,褚淡之看錯了謝瞻。

原時空中的謝瞻寧肯病死,也不願看到謝晦為宗族帶來災禍,他如今得了劉義真的信任,自然也不會因為多繳一點田租,而站到劉義真的對立面。

謝瞻苦口婆心道:“令君恢復舊制,這是利國利民的善政,旁人不瞭解令君的苦心,褚侍中身為外戚,更應該體諒才是。”

“謝主簿當真不顧宗族利益?”

“無非是多繳納些田租,何侍中不必危言聳聽。”謝瞻正色道。

褚淡之見說服不了謝瞻,悻悻而返。

謝瞻注視著褚淡之離去,暗自冷笑:“人生在世,貴在知足,但總有些人利令智昏,貪得無厭。”

當然,謝瞻也清楚褚淡之只敢在暗中串聯,希望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能夠挑頭。

真讓褚淡之帶頭反對,他既沒有那個名望,也沒有那份膽量。

果不其然,在謝瞻這裡碰了壁,褚淡之又去見王恢。

但王華、王曇首已經先他一步,與王恢議論起了度田收租制。

二人原是劉義隆徐州刺史府的幕僚,宋國建立後,徐州刺史府被撤銷,但他們還是奉劉裕之命,追隨劉義隆來到了建康。

劉義隆的徐州刺史府班底其實都還在,他隨時可以出鎮一州。

王恢的官署內,王曇首正色道:“族長,令君決意恢復舊制,心志堅定,吾等為宗族計,還請始興公切莫受奸人挑唆,與令君為敵。”

當初王曇首的父親死後,他只取書籍,不問產業,本身就不是一個重財的人。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士人都像褚淡之那樣對恢復舊制反應激烈,否則當年士族抗稅,也不會只欠下五十餘萬斛的穀物。

王華附和道:“不錯,你與劉家是姻親,年紀輕輕就高居四品遊擊將軍,切莫辜負這份信任,自毀前程。”

王恢心中暗笑,他正愁族議時,自己勢單力孤,想不到王華、王曇首就先來勸說自己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