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宋:未滿十二,是關中之主

第3章 003所求者,相忍為國而已

當然,如果劉裕的繼承人很不堪,坐不穩天下,王鎮惡會不會生出異心,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不過,劉義真保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自建興四年(316年)長安失守,直至去年,也就是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收復長安,關中地區淪落胡塵上百年,如今的雍州,心向晉室的人已經不多了。

當年桓溫北伐,仍有百姓簞食壺漿,喜迎王師。

等到劉裕北伐的時候,哪還有這種待遇,沒了軍糧,都得王鎮惡豁出老臉,打著他祖父王猛的名號跟人借。

關中的胡漢百姓,現今感念的是王猛,而非晉室。

貞觀名相房玄齡在《晉書》中盛讚王猛:猛宰政公允,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綜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鹹熙,百揆時敘,於是富國強兵,垂及昇平,猛之力也。

因此,劉裕即使不放心王鎮惡,也得把他留在長安,因為他是王猛的孫子,關中黎庶更認可他。

就目前來說,只有王鎮惡才能統御後秦降卒,也只有王鎮惡才能穩定關中局勢。

哪怕長史王修也不行,王修只是出自京兆王氏,屬於劉裕幕府少有的關中人士,所以才能主政雍州,但他的先祖可沒有王猛名氣大。

所以,劉義真必須要保下王鎮惡,王鎮惡若死,關中必亂。

如今沈田子表態不會私自動手,劉義真已經心滿意足了,他可不敢奢求二人真的能摒棄前嫌,從此同舟共濟。

其實在王鎮惡與沈田子交惡的這件事情上,劉裕難辭其咎。

攻滅後秦以後,劉裕先是在灞上(西安白鹿原)對王鎮惡說:是你成就了我的大業。

王鎮惡也確實功勳卓著,他都督前鋒諸軍先後收復許昌、洛陽,又冒險乘舟由黃河入渭水,繞過駐守在定城的後秦主力,一舉攻入長安,逼降後秦皇帝姚泓,功莫大焉。

但沈田子不服,他與傅弘之由武關進入關中,在青泥(陝西藍田)大破秦軍,打得後秦的京畿衛戍部隊軍心渙散,否則王鎮惡如何能夠輕易攻克長安。

偏偏劉裕又在未央殿的慶功宴上對沈田子說:得以平定咸陽,都是你的功勞。

這不是明擺著拱火,挑唆王、沈二人爭功嗎。

甚至劉義真猜測,劉裕可能真的想借沈田子之手除掉王鎮惡,所以才會拿衛瓘的事蹟勉勵他。

或許沈田子也是察覺到了這一點,才敢在今日佈局。

但現在除非是劉裕、劉義真父子明令他誅殺王鎮惡,否則他是不敢再擅自行動了。

冤殺忠臣的罪名,沈田子背不起,傅弘之也背不起,只有劉義真能夠扛下來。

原時空中,‘劉義真’因為王修屢次裁減他對親信的賞賜,深感面上無光,於是在親信的挑唆下將王修殺死。

但並不影響劉裕對他的喜愛。

哪怕丟了關中,可在劉裕稱帝后,也曾一度想要易儲,改立‘劉義真’為太子。

但遭到心腹重臣謝晦的堅決反對,認為‘劉義真’‘德輕於才,非人主也。’

謝晦的另一層身份是‘劉義真’妻子的堂兄,連他都這樣認為,劉裕只能作罷。

劉義真當然清楚謝晦為何反對劉裕改立‘劉義真’。

表面原因是‘劉義真’有坐失關中的罪過,實則是因為王修之死。

關中之變後,劉裕接連折損了王鎮惡、沈田子、傅弘之、朱齡石、朱超石、蒯恩、毛修之、王敬先等大將,也不在乎多死一個王修,或許在他看來,‘劉義真’殺死王修,還是殺伐果斷的表現。

但王修畢竟是劉裕安排在長安的輔政大臣,‘劉義真’冤殺此人,落在謝晦眼裡,難免兔死狐悲。

別說‘劉義真’娶的只是他的堂妹,就算是親妹妹,謝晦也不會顧念親情。

身為人臣,誰又願意擁立一個十二歲就敢擅殺重臣的熊孩子坐上皇位。

就不怕有朝一日,屠刀落在自己脖子上?

求收藏,推薦。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