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又猜測道:“方才二弟提及桂陽公在帥帳獻策,莫非是為了此事?”
王康還未開口,王鎮惡便搖頭道:“獻策而已,只需書信一封即可,又何必親至。”
說罷,看向王康:“三弟,你又有何看法。”
王康道出自己的推測:“桂陽公不顧勞累,疾馳而至,只怕是聽說了軍中謠言,而阿兄與沈田子關係不睦,且曾當眾譏諷他畏敵不前,沈田子此人心胸狹隘,弟以為,桂陽公是擔心沈田子藉機報復,特地趕來勸阻。”
王鎮惡沉吟不語,王基啞然失笑:“三弟又在危言聳聽。”
王康卻道:“桂陽公既然要夜宿阿兄營寨,為何不與阿兄同歸,卻要留在傅弘之的帥帳,是有什麼事情需得避著阿兄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聽王康這麼一分析,王鎮惡已是信了七八分。
不過,不管劉義真與沈田子、傅弘之密議了什麼,王鎮惡都確信他對自己沒有惡意。
否則,自己絕對走不出傅弘之的營寨。
只怕是真的在勸說沈田子放下私怨,共濟國事。
王基也同樣理清了思路,喜道:“桂陽公愛護阿弟,兄為弟賀。”
其餘諸弟也紛紛向王鎮惡道賀。
王鎮惡喜形於色。
但高興之餘,又有點擔心,擔心劉義真賴在前線不走。
行軍打仗,最忌令出多門。
劉義真不在,王鎮惡便是毋庸置疑的主將,雖與沈田子、傅弘之關係不睦,但二人如果違抗軍令,就算在陣前斬了他們,他們也沒處喊冤。
可一旦劉義真執意不肯回去,擬定方略的時候,倘若王鎮惡與沈田子等人的意見相左,而劉義真又支援沈田子等人,那麼數萬將士該聽誰的命令?
反正不是聽他王鎮惡的。
‘無論如何,都得將小兒送回長安。’
王鎮惡暗下決心。
劉義真走入王鎮惡的軍營,入目所見,漢人少之又少。
關中戰亂多年,漢人本就不多,幾乎都託庇於士族豪強,為其佃戶、部曲。
而後秦的軍隊主要是以羌人為主,還有部分各族胡人,漢人並不佔多數。
不過,幸有前秦苻堅、後秦姚興相繼推行漢化政策,關中的胡人大部分都能說漢話,甚至有些還識得幾個漢字。
王鎮惡親自為劉義真帶路,一路上,二人有說有笑。
行至睡帳,劉義真主動提議:“有勞司馬為我安排宿衛。”
劉義真自己的親隨與衛隊跟著他跑來劉回堡,已是困頓不堪,哪能再讓他們守夜。
“此事易耳。”王鎮惡一口應下。
這其實也是劉義真在向軍中將士彰顯自己對王鎮惡的信任。
相信今夜過後,關於王鎮惡欲反的謠言也該消停了。
王鎮惡沒有過多的打擾,安排了戍衛後便匆匆告退。
但劉義真卻睡不著覺,他在思索,如今王鎮惡、沈田子未死,必然會改變晉夏之戰的走勢,自己又該如何應對。
求收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