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宋:未滿十二,是關中之主

第87章 084在襄陽,遷都的想法(4K,求訂閱

劉裕三伐荊襄,第一次是征討桓楚,第二次是征討劉毅,第三次是征討司馬休之,這三次戰爭,把荊州的反對勢力幾乎都殺盡了。

剩下的荊州士族,無不溫順馴服。

當然,遷都襄陽的打算,在徵得劉裕同意前,劉義真不會跟任何人提起。

他在襄陽逗留了三天,之所以走這條路線,就是存了要實地考察的心思。

離開前一晚,沈慶之被劉義真叫到了住處。

沈慶之拱手見禮:“下吏拜見府主,不知府主深夜傳喚,有何吩咐。”

劉義真坐在涼榻上,笑道:“沈參軍無需多禮,且坐。”

待沈慶之入座,劉義真才緩緩道:“近日我聽叔父(趙伯符)提起竟陵有蠻夷為害,難以剿滅,我欲派遣沈參軍相助,為他出謀劃策,參軍可願應下此事。”

沈慶之聞言,毫不猶豫地應道:“這正是下吏期盼已久的機會!”

吳興沈氏固然是大族,但內部有嫡脈,也有旁支,而沈慶之就是出自旁支,所以史書上說他在家務農時,以勤苦立身。

因為出身不顯,如果跟著劉義真一起去彭城,沈慶之不擅內政,只懂軍事,一身的才華無處展現,免不了要蹉跎歲月。

既然這樣,倒不如留下來,透過輔佐趙伯符剿滅竟陵蠻,從而引起劉義真的重視。

劉義真笑道:“如此,沈參軍可要多用點心,不要讓世人誤以為我識人不明。”

沈慶之當即信誓旦旦地保證道:“趙太守只要肯用下吏,區區竟陵蠻,彈指可滅。”

“好,明日我當與叔父提及此事。”

劉義真要清剿竟陵蠻,也是在為遷都做準備,總不能在未來的京畿外圍,還有這麼一群不服王化的蠻夷存在。

只是沒想到,兜兜轉轉,沈慶之還是要幫趙倫之刷戰功。

但沈慶之是劉義真借給趙倫之的,未來再討要回來,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次日,臨行前,劉義真拜別趙倫之,又向趙伯符介紹了沈慶之,他道:“沈參軍名位不顯,但胸懷韜略,叔父既然為蠻夷所困擾,今日義真忍痛割愛,派遣沈參軍助叔父一臂之力,萬望叔父聽之信之,必可保境安民。”

趙伯符聽劉義真對沈慶之有這麼高的評價,不由驚詫地打量了幾眼,單從體貌來看,確是一位壯士,他笑道:“既是二鳳作保,我當倚為心腹。”

話雖如此,但等劉義真走後,趙伯符還是要試探試探沈慶之的本事,才敢放心重用。

當然,以沈慶之的才能,足以使他心悅誠服。

劉義真由趙伯符送出了襄陽,渡口,沈慶之拜別了劉義真。

儘管劉義真將他留給了趙伯符,算是把編制從劉義真的安西將軍府,轉移到了趙伯符的寧遠將軍府,但是在他心中,真正的主公還是劉義真。

劉義真把他調走,並非出於厭惡,而是在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沈慶之自然也對此心存感激。

南下的將士們早已陸續登船,在渡口等候已久。

船隊是趙倫之早就備好的,借調了荊州水軍的部分船隻,把劉義真及其麾下一萬將士送往晉陵。

好在南方將士離開長安前,基本都把牛羊賣了,換了布匹,否則還不一定裝得下這麼多的牲畜。

他們之所以賣掉牛羊,是因為這些牛羊被從朔方驅趕到安定,又重歸安定再驅趕到長安,已是瘦骨嶙峋,經不起折騰了,再往襄陽驅趕,恐怕要生疫病。

劉義真於是讓王修組織官府出面,以市價收購,把賞給南方將士的牛羊留在關中養膘、繁育。

南方將士用一群瘦牛、瘦羊,換了價值正常牛、羊的布匹,自然也一個個的感恩戴德。

劉義真又叮囑了沈慶之幾句,這才與趙伯符道別,走上了大船。

一聲令下,一支龐大的運兵船隊駛離渡口,滿載著南方將士回鄉的欣喜,駛向晉陵而去。

徐州,彭城。

謝瞻已經率先回來了,當然,他同樣也沒有走黃河,那條水路太險,劉裕攻秦時,趕上了汛期,就常有激流將士兵衝至北岸,遭到魏軍的殺戮。

如今又是一年的汛期,所以劉義真、謝瞻都拋棄了黃河水道,改走其它路線。

回到彭城,謝瞻先向劉裕覆命。

此時已是六月下旬,劉裕得知劉義真提及六月必定南下,料想這時候應該是啟程了,一想到父子即將重逢,哪怕是劉裕這樣的人物,也難免生出些許急切。

前些時日,朝廷又派了使者前來彭城,冊封劉裕為宋公、相國,賜九錫。

但劉裕出人意料的再次拒絕了,他打算等著劉義真回來再受。

想要讓最喜愛、最出息的兒子見證他建國的那一刻。

這件事情確實不需要著急,如果劉裕想的話,他完全可以前腳受宋公,隔上數月,又可再受宋王。

以他的功勞與威望,哪怕年底稱帝都沒有問題。

不至於像桓溫一樣,被人拖到死,也沒等來九錫。

寄奴唾手可得的東西,卻是老奴盼而不得之物。

說到底,還是桓溫不夠能打,每打一場敗仗,對他的威望都是一次嚴重的損害。

謝瞻覆命後,當即請辭,還沒出太尉府,卻讓其弟謝晦攔住了。

謝晦問:“阿兄,此番北上,與桂陽公相交,其人如何?”

其實謝晦是與‘劉義真’打過交道的,他跟隨劉裕北伐,‘劉義真’也在軍中。

但那時候‘劉義真’給謝晦留下的印象就是聰明、漂亮而已,完全想不到他能在關中立下那麼大的功勞。

謝瞻對劉義真推崇備至,低聲道:“能興太尉大業,混一宇內者,必是桂陽公!”

謝晦又問:“桂陽公雅量如何?”

“桂陽公心胸寬廣,豁達大度,與桂陽公相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謝瞻對劉義真的評價非常高。

這讓謝晦有些驚訝,當然,他信得過兄長的眼光,也不認為謝瞻會騙自己。

於是笑道:“太尉有此佳兒,亦是我等臣僚之福。”

劉義真即將返回彭城的訊息不久就被傳開了,有人欣喜,也有人憂愁。

但彭城百姓大多是懷揣著好奇,期待能夠看一看那位桂陽公的風采。

此前‘劉義真’確實是住在彭城,但因為年幼,養在深閨,少有拋頭露面的機會。

還有六千字,等下班回來再寫,晚上十點前發。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