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能臣

第5章 臥虎小鎮

來到山下,蕭逸才徹底看清小鎮的全貌,與一般的正方形城池不同,小鎮南北長3裡,東西寬只有1裡,外圍城牆皆用巨石築基,上用黃土夯築而成;不過牆堡如今已經殘破不堪,很多地方都已經塌陷,設南北兩座城門,整個城鎮形如臥虎,北門為正門,入口處有個牌樓,已經有些殘破,佈滿了箭痕而且有被大火燒過的痕跡,上面模糊的有著“臥虎亭”三個大字。

漢制100戶為一里,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個亭侯,如關羽的漢壽亭侯,就能享受1000戶人家的賦稅作為自己的俸祿,而諸葛亮官封武鄉侯,就是貨真價實的萬戶侯。

難怪諸葛亮死前上遺表:“臣在外任。別無排程,隨身衣食,悉仰於官,”萬戶侯!絕對是這個年代的高薪工作。

此地為一亭,也就是說理論上起碼有上千戶人家,可現在看來能有一半就不錯了;這裡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小鎮上,還有一些分佈在盤龍河各個支流附近的漁村中……

老道告訴蕭逸,臥虎亭因為自然環境惡劣,糧畝有限,所以此地的民眾只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臥虎山屬於燕山一脈,山中多有豺狼虎豹,所以此處男丁大都常年上山打獵,或者在盤龍河的湍急河水中施網捕魚,加上地處北疆,時常有遊牧部落侵擾,百姓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所有幾百年下來養成了此地彪悍善戰卻又淳樸善良的民風。

正是因為此地民風彪悍,士兵不但英勇善戰而且悍不畏死,所以每有戰事,國家屢屢從此徵兵,才造成了臥虎亭男丁缺少的景象;這裡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有人從軍,甚至當兵都成了這裡成年男子的唯一出路。

而此地人丁的來源更是五花八門,有當地的土著,有在此戍邊的駐軍後裔,有因為戰亂跑來的流民,有朝廷流放來的犯官家眷,甚至還有從草原上跑過來的牧民……

老道此次來是要去城裡的鐵匠鋪,原來蕭逸穿越前那一晚,天出異像,有流星隕鐵降落在附近的荒野中,而隕鐵正是打造兵刃的最好材料之一,所以那天老道才去野外尋找隕鐵,結果隕鐵沒找到,卻在途中恰巧撿到了河邊的蕭逸。

好在老道的一位鐵匠朋友得到一塊隕鐵,可惜那塊隕鐵重量不足以打造大型的兵刃,於是決定打製成三把短刀,並約定將其中一把送給老道,以回報當初的恩情。

鐵匠鋪在鎮子的西頭,不時傳來敲擊的聲音,師徒二人來到鐵匠鋪門前,門口豎著一塊布帆,寫著:“牛家鐵匠鋪”,下邊還畫著一柄錘子,看來是鐵匠鋪的標誌。

前後兩層的院子,用碎石和泥加上植物的根莖砌成,裡面一名彪形大漢正在舉錘猛擊砧板上的一塊長條形鐵塊,邊上兩名少年打著下手,看來應該是鐵匠的徒弟,牆邊上排著一些打造好的兵刃和農具。

此地民風尚武,男子都喜愛兵刃,所以鐵匠鋪的生意格外的好。

早期的鐵以礦石直接還原形成,含碳量低、質地較軟。東漢初年,杜詩發明冶鐵水排,利用水能帶動風箱鼓風,使冶鐵溫度進一步提高。這一時期,制鐵工藝迅速發展,鑄、鍛、柔化、滲碳、等技術日趨成熟。不過要想得到一塊好鋼必須得用生鐵反覆加熱鍛打,話費大量的材料和人力才能打出的百鍊鋼。

後來魏武帝曹操就是用反覆加熱鍛打的辦法制的百辟刀,以龍、虎、熊、鳥、雀為識,共五枚,曹丕、曹植、曹林各一枚,曹操自仗兩枚。以曹操的當時尊貴身份,可以調動的人力,物力資源才打造出五把百辟刀,由此可見在這個時代打造寶刀之難以及鍛打代價之高昂。

見到老道到來,鐵匠連忙放下手中的大錘,拱手行禮道:“仙師安好”;蕭逸這才仔細觀看鐵匠,至少一米八以上的身高,****上身,下面牛鼻短褲,戴著牛皮的圍裙,古銅色的雙臂上,青筋凸顯猶如小龍一樣盤根錯節,粗壯的指骨關節,虎口處老繭厚重,點點的疤痕顯示出長期和火星為伴的生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