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夜裡,蕭逸今天是趴在蒲團上唸經文的,撅著屁股,雙腿張開,雙手撐地,似乎是在練蛤蟆功,可是小黑臉上那呲牙咧嘴,不時疼的倒吸冷氣的樣子,說不出的滑稽可笑。
唸完經,蕭逸又開始摸自己的下巴了……
第二天,拿出筆墨紙硯,蕭逸開始畫圖了,這個舉動把道觀裡所有人嚇得心驚膽顫,這位小爺又要幹什麼事?那六邊形的火炕大家可是有目共睹的。
看到蕭逸認真的畫圖:
大牛臉色發青,渾身顫抖;
馬六臉色發白,面無人色;
張燕一張娃娃臉皺成包子一樣;
‘出塵子’老道表面無事,但打坐唸經時的心跳宣告顯加快了……
就連平時總跟在蕭逸身邊的’白菜‘都跑的無影無蹤,提前避難去了!
於是,後世留下一句歇後語:“無愁侯畫圖——嚇死個人啊!”
第三天,蕭逸拿著圖紙,得意洋洋的下山找牛鐵匠去了,然後鐵匠家裡的油燈亮到很晚……很晚。
三天後,鐵匠牛宏拎著一個大包裹,手提一個怪模怪樣的馬鞍子,和兩個半圓形鐵環上山來了;包裹開啟一看,是一件黑色的皮質衣服,窄領短袖,袖口緊縮,下面的褲子也是短襠簡潔,整件衣服非常的貼。
蕭逸脫下身上寬袍大袖的混元道袍,換上了自己設計的緊身衣,不得不說,東漢裁縫的手藝真是不錯,伸手抬腿之間沒有絲毫的束縛感,這才是真正的騎馬裝呢!
小道士一身英武的裝束羨慕的道觀裡其他人回去後紛紛模仿,進而流傳到整個臥虎亭,最後被南來北往的客商們傳播到了整個中原大地,‘無愁騎馬裝’,就此誕生了……
馬鞍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以前人們都是騎在裸馬的背上,必須用手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雙腿死死的夾緊馬腹才能騎乘。這種騎馬方式不但容易疲勞,而且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武器,而在近戰中,騎手的劈砍或刺殺十分容易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甚至會令騎手從馬背上滑落。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騎兵除了速度佔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古代騎兵往往在到達目的地後,寧可下馬作為步兵投入戰場。
東漢時期的馬鞍子比較大,兩側就是兩大片,前後略有拱起是平齊的,人坐在上邊很是不穩定,非常容易從飛奔的快馬上掉下來。而蕭逸設計的這個馬鞍子卻大為不同:前鞍橋高,後鞍橋略低,這種設計更加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騎起來更加舒適,而且在馬鞍子兩邊各有兩個奇怪的鐵環。
在眾人一片詫異的眼光中,蕭逸拿出那兩片帶著皮帶的半圓鐵環,調整好長度,分別系在了馬鞍子的鐵環上;(結構參照小時候書包那種串環繫帶)。然後挺胸抬頭,翻鞍認蹬上馬,坐的是四平八穩,隨後雙腿一磕戰馬的肚子,在一片大呼小叫聲中,策馬奔騰而去………
求票票!求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