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紛繁複雜的資料中,簡十三發現了三位失蹤者之間的又一個共同點。
他們都坐在飛機的尾部。張汝成坐在第64排,而田少觀和科爾都坐在第65排,也就是飛機的最後一排。
資料裡並沒有重視這個共同點,甚至並沒有將這一條單獨列出來,這是簡十三自己透過比對發現的。
也許這是隻一個巧合。但在一起連環失蹤案中發生的巧合,則很有可能成為其中關鍵的線索,不應該被輕易忽視。
座位靠後只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他們換登機牌的時間比較晚,好一些的座位都被挑選走了。第二,他們可能有坐在飛機尾部的獨特愛好。簡十三隱約記得曾經在哪裡看過,說飛機一旦失事,尾部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
可是他們乘坐的飛機並沒有失事,而是他們自己失蹤了。
而座位靠後,意味著飛機上絕大多數的乘客都不會留意到他們的去向。即便他們是在飛機上就地隱形了,除了機組人員和他們隔壁的乘客,也絕不會有人注意到他們。
想一想,你在坐飛機的時候,有注意到飛機最後一排的乘客是什麼狀態嗎?有留意到他們是否隨著其他乘客一起下機嗎?
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雖然大家在a時間都出現在了同一個封閉的空間裡,但彼此卻是陌生人,完全不會有心去留意其中某一個人從頭至尾的動向。特別是飛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定座位,沒有站票,也就沒有人能居高臨下的全盤觀察周圍的人。
簡十三隱隱覺得,這三個人應該不是被罪犯隨機選定的。
那也就是說,這個罪犯在飛機上掌握了失蹤者的情況,他坐飛機的目的不是為了飛行,而是為了犯罪。
再繼續向後看資料,簡十三發現,燈塔航空已經調查過了西安咸陽機場和蘭州中川機場在失蹤者失蹤後72小時的人員流動情況,連機場所有返回市區的線路上的監控錄影都調取了,沒有發現任何可疑的人,當然也沒有發現失蹤者的任何蛛絲馬跡。
他們還對兩座機場進行了地毯式的搜尋,除了三位失蹤者無人認領的旅行箱,三個人就彷彿憑空消失在了空氣中一樣。
燈塔航空的內部調查的確是已經很細緻了。
不過簡十三直覺燈塔航空調查的重點依然是外部,包括乘客,包括失蹤者到達的目的地,這些都是隸屬於燈塔航空之外的。顯然他們更希望罪犯和燈塔航空毫無聯絡,只不過是將燈塔的航班當成了犯罪的地點。這樣的話,即便有一天紙再也包不住火,燈塔航空也可以以一個受害者的姿態出現,從而將公司的損失降到最低。
但簡十三的初步分析結果和潛意識都在告訴他,這個罪犯存在於燈塔內部的可能性更高。
後面的資料,一部分是對當時執行飛行任務的飛機的搜查結果。參與這三次飛行的飛機註冊號都各不相同,是三架同型號的飛機,搜查結果顯示,飛機內部並無異常。
資料的最後,是對九名機組成員的調查。果然,燈塔航空並沒有直接和機組人員對話,而是對他們私下展開的秘密調查。
調查結果當然是一切正常。作為整個燈塔航空最優秀的機組,他們承擔著的飛行任務也很重。除了飛行和回家,他們都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行動軌跡。
簡十三合上膝上型電腦,閉目思考。
這件案子雖然涉及到三條人命,但卻並沒有被公諸於外界,按常理來講,罪犯如果是外部的人,應該不會那麼敏銳察覺到。
而三件失蹤案全部發生在6月份,整個7月並沒有人繼續失蹤。
很顯然,罪犯已經得知了燈塔航空在進行內部調查,他也不想在風口浪尖上繼續作案。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