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房間,林拓照例檢視了下“盆栽”與“魚缸”的狀況。
恩,前者中一切安好,人類所在的分割槽內,已經豎起了一座座帳篷與木屋,只不過數量仍舊極為稀少。
大部分人都是睡在地上。
好在還是夏天,氣溫比廢土上好了太多。
因此,只是露天,對廢土人類而言,居住環境也完全可以接受。
至於魚缸……
“唔,已經適應了麼?”
林拓發現那些怪魚似乎已然適應了新的環境。
甚至此刻,因為到了每天定點投餵的時候,水面上,無數“魚人”破水而出,仰著脖子,盯著天空,翹首以盼。
一副嗷嗷待哺的模樣。
等林拓將麵包糠灑落下去,當即歡快地爬上去,埋頭啃食,就很沒心沒肺的樣子。
確認雙方安定,林拓這才重新坐在了書桌前,拿出紙筆,勾勾畫畫,整理思緒。
1號沙箱已經解除,成為綠洲。
那麼,2號沙箱,即更大的地圖就要提上日程,不過,在開闢新沙箱前,林拓覺得有必要對第一次實驗進行一次總結。
塔克大陸文明是一個實驗,不僅令林拓收割了不少以太,也有額外的收穫。
“恩,沙箱的前半部分乏善可陳,值得思考的點在於我傳播科學的行為,以及後續廢土化的結果。”
經過這段時日的思考,林拓認為,湮滅彈的爆炸雖然很大程度源於“瘋皇帝”的個人意志,但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智慧生命生來就有探索世界的本能,而這個沙箱又太小,池國時期,人類受限於無盡海的風暴,對‘邊界’的瞭解不多。
因此,也沒有相應的煩惱。
直到我傳播下科學,池國生產力提升,人們才開始認識到了所生活世界的模樣……”
林拓覺得,即便沒有瘋皇帝,隨著文明等級提升,遲早還是會出現問題,或許沒這麼激烈,但同樣需要警惕。
“想要避免這個問題,要麼,是擴大地圖。
參考現實世界,人類同樣擁有探索宇宙的渴望,可宇宙太大,到如今,載人航天都還停留在短距離內,可我顯然做不到,起碼,現在不行。”
“要麼,就是壓低文明等級,可這又與我獲取以太的目標背道而馳。”
坐在書桌旁,林拓皺起眉頭,在紙上寫下了兩行字:
科技路線
修煉路線
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事:
到底要讓沙盤文明按照哪條路線走。
前者不必說,以地球為模板,是絕對可以走通的,這也是池國的發展路線。
至於後者,則處於概念中。
或者說,是林拓試圖在現實中開啟的,以全民修煉“食氣法”,實現生命晉升的路線。
即,將食氣法傳授給沙盤人類,用這種方式來提升以太。
這個念頭其實出現的很早,不過林拓之所以始終未曾嘗試,主要源於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那就是,在他看來,落後的生產力環境下,這個路線很難走通。
道理也很簡單。
參考池國,在未授予科學前,整個國家的中的大多數人都還處於吃不飽、穿不暖的階段,人均壽命大概也就三十來歲,新生兒夭折很普遍。
而“食氣法”又是個見效慢,且個體資質差異明顯的東西。
大多數人一整天勞作後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了。
就算有少數人生命提升,其所帶來的以太增幅也很微小,相比之下,遠不如發展生產力划算。
而現實中,雖然996之類的現象也很嚴重,但相比之下,人們的精力還是比較充足的,相當數量的人有健身需求,這部分都可以轉化為修行。
另外一點在於。
從陽城推廣效果來看,其實大多數人都缺乏“資質”,即便堅持修煉,提升也並會很大。
只不過考慮到龐大的人口數量,才可觀些。
如果排除人口因素,人類群體中,真正天資出眾,可以比較明顯地拉高以太濃度的個體並不多。
“最理想的情況,是沙盤足夠大,並且其內部文明接近現代社會,在這種條件下再推廣食氣法,理論上才是最好的。”
林拓此前就意識到了這點,所以才急於拉昇池國的生產力。
畢竟,在他看來,以1號沙箱狹小的空間,如果沒有外力推動,很難實現文明升級。
可眼下回頭來看,這種近乎於“揠苗助長”的方式是存在很大隱患的。
“池國人貿然掌握了一整套科學,節省了大量的試錯時間。
這的確讓他們快速地過上了更好的生活,減少了無數人的死亡、苦難,實現了生產力的晉升,可同樣的,也因此埋下了隱患。”
林拓摩擦著簽字筆,陷入沉思。
這就彷彿是讓一個思想上沒有來得及成熟的幼年文明,提早拿到了毀滅級武器,社會內部缺乏對力量的敬畏與制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也就是說,想要避免類似的問題再發生,就不能強行節省掉這部分時間,即便想要幫助他們,也必須謹慎……”
“並且,一旦沙箱內的文明發展到擁有毀滅級力量的時候,我就需要更投以更多的注意力,防止他們貿然跨過‘毀滅的臨界點’。”
是的,毀滅的臨界點。
對1號沙箱而言,“湮滅彈”的出現便扮演了類似的角色。
此前,就算皇帝怎麼瘋,最多也只是掀起戰亂,絕對無法達到毀滅世界的程度。
而根據經驗,“執行日誌”並不會在這方面進行預警。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