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宮天五便在這裡遇到過散修白子京,從他們手中換得了不少的資源。
緊接著宮天五就在陷空島空港附近的小鎮住了下來,發覺曾與之做過交易的聚珍居還在,當然裡面的掌櫃的什麼都不認識了。
大概住了差不多十幾天左右,便來到了此地元磁神光爆發最為激烈的季節,宮天五便穿上了預備好的禦寒衣服,帶好了相應的丹藥,頂著風雪走入了前方的茫茫冰原。
這冰原當中環境可以說是極其艱苦,聽說也是陷空島這個門派招收散修弟子的重要環節,散修必須徒步跋涉這千里冰原,來到陷空山的山門,才有了入門接受考驗的資格。
宮天五來這裡當然不是要拜師學藝,他走入冰原之後也吃了不少苦頭,卻也看到了很多瑰麗的風景。
這一日冰原的風雪突然停了,居然還有陽光灑落,宮天五仰頭看去,發覺天穹如倒懸的冰湖,竟是光潔得沒有一絲雲霧。
只有那瑰麗的元磁神光不斷流轉,隱沒閃現,時而如碧紗垂落,時而似紫電橫空,將整片凍土映照得光怪陸離。
又過了一會兒,冰原上再次開始起霧。
蓋因這裡地表雖然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玄冰,冰層下卻暗藏熾熱地脈,烘烤冰層,散發霧氣。
前方更是出現了一條大裂谷,就像是冰原表面的疤痕一樣,深度從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蜿蜒長達數百里。
宮天五走到大裂谷邊朝下看去,發覺其底部的一些縫隙當中正在噴薄出硫磺味的白煙,還有嶙峋的冰柱如劍林矗立。
頓時宮天五就回憶起了之前一本書當中的記載,說是冰原裂谷底部因為地熱的緣故,所以溫暖如春,其間生長著罕見的“寒髓芝”,瑩藍如星,效用不凡。
見到了如此地形,宮天五立即心中大喜,便就近找了個好攀援的地方迅速跳了下去。
來到谷底之後發覺下方果然溫暖異常,可以抵禦嚴寒,除了硫磺味道很重之外沒有什麼可挑剔的。
而且這裡也算是來到了預定的位置,宮天五便在這裡住下等待,順帶探索一下附近的環境,還真被他找到了兩株寒髓芝。
在這裡呆了五天之後,宮天五突然聽到了周圍傳來“嗡嗡嗡”的共鳴聲,他不驚反喜,因為根據記載,這是他等待的元磁風暴即將到來的前兆。
大概過了一個小時左右,天穹之上,原本如薄紗般流淌的元磁神光忽地凝滯!
漸漸的,青碧色的光帶扭曲成漩渦,邊緣泛起詭豔的紫紅,彷彿天幕被無形之手撕開一道裂痕。
冰原上的凍土開始震顫,冰層下的地脈傳來沉悶的轟鳴,似有巨龍在深淵翻身。
驟然之間,天地之間傳來了“轟”的一聲巨響!
一道熾白的元磁洪流自漩渦中心劈落,如天劍貫地,所過之處空間扭曲。
冰原上矗立的劍形冰柱紛紛崩裂,碎冰尚未落地,便被磁光碾作齏粉。
狂風捲著硫磺味的白煙沖天而起,與極光交融,化作千百條色彩妖異的霞帶,在半空絞成混沌亂流。
“就是現在!!!”
宮天五的腦海裡面傳來了亢的提示。
獲得了提示之後,宮天五再不遲疑,很乾脆的取出了一隻籠子。
籠子裡面裝著的赫然是四隻青隼,這玩意兒乃是洪荒異種,生命力奇強,飛行速度十分驚人。
可以見到,每一隻青隼的腳上都有一隻很是小巧的錦囊。
緊接著宮天五便將籠門拉開,一一將裡面的青隼放飛,順帶捏下其腳爪上的機關。
這樣的話,當青隼飛出了三四個時辰之後,錦囊上的機關就會觸發,將裡面藏著的東西拋落下去。
因為青隼的飛行軌跡是難以預測的,所以就連宮天五自己都不知道錦囊裡面的東西最後會掉落到哪裡去。
而就在宮天五放飛青隼的時候,他積攢的因果點以驚人的速度燃燒著,當最後一隻青隼飛出之後,他的所有因果點也只剩餘下來了五點。
這些燃燒掉的因果點,用處就是在遮蔽天機,干擾紊亂浮生圖的演算。
同時,宮天五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地點來放飛青隼,便是因為衝著此時爆發的元磁風暴來的。
只因元磁神光源自地脈中的兩極元磁之氣,是天地自然生成的磁效能量,與宇宙陰陽二氣相通,本身就狂暴難馴,可扭曲光線、干擾遁術,紊亂天機。
元磁風暴出現的時候,對各方面的干擾都十分巨大,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浮生圖的推演。
那麼宮天五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在錦囊裡面裝的是什麼呢?
便是他親手開創的銘文學的相關記錄,或者具體的一點來說,就是一份銘文學的教材。
裡面用“上古隱士”類似日記方式,詳細記錄了顯微鏡的製作,大膽的猜想,銘文學的用途和發現等等。
宮天五開創銘文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凡人依靠銘文學,在龐大基數的加持下擁有與仙人抗衡的力量。
之前宮天五在研究銘文學,甚至使用銘文學的研究成果的時候,因為這是一種對浮生圖來說都是全新的事物,所以小範圍內亢還是能輕易遮蔽天機,使其完全不被浮生圖探測到。
但是,單憑他一個人在這天下推廣,研究銘文學,吃力不討好不說,最後一旦技術不加控制的擴散出去,發展到可以威脅仙人生存安危的時候,那浮生圖肯定就會變得重視起來,然後必然能順藤摸瓜找到宮天五這個擴散源頭!
只有這個世界當中突然從多個源頭爆發出銘文學的熱潮,到處都是研習銘文學的人,自己才能獲得更多苟住發育的時間。
而銘文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也會讓它爆發出來的力量更強大,涵蓋的力量更寬廣!
宮天五此時所做的事情,就是要從源頭上讓浮生圖被混淆,極大的增大它找出自己的難度。
此時砸出去的因果點,至少能為自己贏得二三十年的緩衝時間。
****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