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說是開封,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經沒有什麼地方符合建都標準了。”
“但反過來說,每個地方也都適合。”
朱標驚訝的道:“哦?願聞其詳。”
馬鈺想要再捏一顆豆子,手才伸出來就意識到太失禮,順勢改為了端水杯。
抿了一口溫水潤潤嗓子,才說道:
“咱們先說說建都都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首先是地勢,最好有天險可守。”
“其次是產糧能力,最好有大片平原能產糧食,減輕漕糧壓力。”
“第三是交通便利,最好四通八達,如果有天然的大江大河就更好了。”
“第四是名氣,歷史名城擁有厚重的文化氣息,能夠聚攏人望。”
“第五就是人多富庶,最好有現成的城池在,如此營建新都的時候可以就地取材減少成本。”
朱標微微點頭,這個道理並不複雜,他自然是明白的。
馬鈺接著說道:“從唐末亂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北方人口凋零、百業凋敝。”
“幾大歷史名城皆已被夷為平地,連廢墟都不存了。”
“不論大明將國都定在哪裡,都意味著要從零開始。”
“所以第五條我們可以不用考慮了,只需要考慮前四條即可。”
朱標露出所有所思的表情,道:“馬兄所言有理。”
“如果只考慮前四條因素,開封確實不適合作為都城。”
“最符合要求的,莫過於長安和洛陽,馬兄以為然否。”
馬鈺心中讚歎,果然是大家子弟啊,馬上就能鎖定最適合的目標。
這不是尬吹,前世這些屬於常識。
可現在是元末明初,資訊傳遞非常緩慢,也沒有人系統整理過這些東西。
能瞭解這些知識的人可謂是鳳毛麟角。
甚至可以說,連朱元璋對此都是一知半解。
否則也不會巴巴的往開封跑,後續也不會浪費那麼多錢糧營建鳳陽皇宮。
李文雖然得到了自己的提示,可若他沒有深厚的功底,也不可能這麼快就抓住脈絡。
在這個年代,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能有這一番見識。
說一聲天之驕子都不為過。
這不禁勾起了他的興致,於是笑道:“英雄所見略同。”
“長安和洛陽可謂是各擅勝場,都是十三朝古都,歷史底蘊深厚。”
“真正要比較的,就只有前三條。”
朱標接話說道:“長安四面環山,有險關之固,又有八百里關中盛產糧食。”
“是最符合第一條因素的。”
馬鈺說道:“然其地勢封閉交通不便,不利於掌控全國。”
“且經數千年墾殖,關中平原的土地已經非常貧瘠,陝北大面積荒漠化。”
“唐朝皇帝就經常帶著群臣到洛陽就食。”
“現在的情況只會更加嚴重。”
“若將京都放在這裡,糧食問題將成為致命的短板。”
朱標微微點頭,說道:“洛陽四通八達,有伊洛黃河水運之便利,可足不出戶控扼天下。”
“河南沃野千里,可為朝廷解決大部分糧食問題。”
馬鈺輕笑道:“然其地形狹小,對人口的承載力有限。”
“且面臨黃河水患,朝廷必須常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維護河道。”
“此地雖四面皆有山關可依,然狹小的面積導致其缺乏戰略縱深。”
“一旦局勢有變,很容易就會被圍困來個甕中捉鱉。”
“當年唐太宗圍攻洛陽,就是最好的例子。”
朱標嘆息道:“馬兄所言甚是,如果兩處的優勢能合在一起就好了。”
馬鈺大笑道:“哈哈……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才是,如此接近完美的地方,天下竟然能有兩處。”
朱標啞然失笑道:“是我貪心不足了。”
馬鈺又說道:“真要是有十全十美之地,也並不一定就是好事。”
“正所謂,無外患則內腐。”
“身處這樣的完美之地,很容易讓君臣怠政,從而導致亡國。”
“缺陷就像是懸在頭頂上的利劍,隨時警醒君臣當勤政愛民。”
“如此反而能讓國力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朱標興奮的擊掌讚歎:“無外患則內腐,馬兄此言大善也。”
越品他就越覺得這話寓意甚深,又忍不住誇讚道: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能得此一言,在下不虛此行矣。”
馬鈺反倒有些尷尬,自己不過是將‘國無外敵者國恆亡’和‘居安思危’這兩句話綜合了一下而已。
有那麼深的含義嗎?
但又不能質疑,只得打了個哈哈道:
“李公子謬讚了,不過是信口而出罷了。”
哪知,聽到這話朱標更加的震驚:
“此言竟出自馬兄之口?”
“啊這……”馬鈺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
合著你以為這話是別人說的啊?早知道我就換個說辭了。
朱標卻誤以為他生氣了,起身拱手道歉:
“是小弟不對,誤以為此言乃馬兄長輩所言,還請馬兄原諒。”
馬鈺連忙側身讓開,道:“李公子也是無心之失,不必如此。”
經過一番客套,兩人才重新落座。
但相互之間,對對方的印象卻大為改觀。
朱標雖然不至於就此生出惺惺相惜之感,卻也消除了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
至於對方貶低自己父親之事,他心中也有了解釋。
馬鈺一直生活在北方,並非大明的子民,也沒有享受過大明的好處。
剛到江南就被貪官汙吏冤枉入獄身陷死地,對父親有所誤解,心懷不滿是正常的。
一切都怪那些草菅人命的貪官汙吏,定然不能輕饒了他們。
馬鈺的想法就比較簡單了,這李文出身不凡卻不自傲,學識淵博卻為人謙遜。
實為儒雅君子也,很難不讓人心生好感。
之後興奮的朱標拉著馬鈺,對‘無外患則內腐’進行了深入解析。
他多引經據典,並認為這是對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思想的拓展。
馬鈺只能揚長避短,多談例項和應用,認為這個道理不只能用在治國上。
進學、種地、經商等等都可以適用。
他重點談了在吏治上的應用,認為應該加強監管,加大懲治力度,如此才能震懾貪官汙吏。
總之,雙方各有收穫。
期間朱標幾次說出,相見恨晚之類的話。
馬鈺則驚歎不已,這是十三四歲少年該有的認知嗎?
他不由想起了前世科研圈流傳的一句話。
普通人在實驗室努力兩年,不如天才思考半天。
不得不承認,天才和普通人之間,真的有一條深不見底的鴻溝啊。
儘管聊的很開心,朱標並沒有忘記今天過來的真正目的。
所以他找了個機會,再次將話題拉了回來:
“馬兄說陛下會用丹書鐵券封賞群臣……還說此物是催命符。”
“陛下真的會行此不義之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