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80章 大長腿御姐

有一點馬鈺猜對了,朱元璋等人對什麼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確實不感興趣。

你說那麼多,目的不就是想讓大明保持與域外文明的交流嗎。

直接說就行了,幹嘛扯那麼多有的沒的?

尤其是朱元璋,覺得非常莫名其妙。

前面講生產力發展的時候,不是已經說過,要學習南宋發展海貿養活多餘人口嗎?

你這變著花樣,不停的重複同一件事情,是幾個意思?

怕咱改變主意封鎖國門,斷絕與域外的聯絡嗎?

如果放在生產力那節課之前,咱或許會有這樣的想法。

畢竟咱華夏這麼強大,什麼東西都能生產,對域外的貨物基本沒有什麼需求。

和他們斷絕關係,關起門過日子,反而能減少許多麻煩。

可現在情況不同了,明知道人口壓力大,咱現在最想解決的是如何養活這麼多人。

與域外文明交流雖然會帶來很多麻煩,可也比養不活那麼多人口,最後亡國要強。

這點取捨能力咱還是有的。

其實這也是朱元璋今天爆發揍人的一個主要原因。

平時蛐蛐幾句,咱就當鬧著玩了。

可現在你分明是真的瞧不起咱,不揍你咱心裡不通順。

但揍歸揍,有些事情還是要去解決。

朱元璋真正關心的,是氣溫變化的事情。

他可太瞭解這玩意兒,對農作物的影響有多大了。

真要是大明氣溫變冷,再加上暴增的人口,那真的就是一場災難了。

這也是他罷朝的原因。

這件事情搞不清楚,他根本就沒心思做任何別的事情。

“你給咱說說,那個氣溫變化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馬皇后、朱標也都豎起了耳朵,他們也同樣關注此事。

朱棡將目光看向大哥,什麼氣溫變化?

朱標只是示意他聽下去,不要分心。

他也只能按捺住好奇心,靜靜的傾聽。

馬鈺也收起了玩笑心思,語氣凝重的道:

“日有晝夜交替,年有四季輪迴。”

“其實在此之上還有一個橫跨時間更長,也很難被人察覺到的週期變化。”

“它主要體現在溫度上,一個時期溫度偏高,一個時期溫度偏低。”

“我家長輩稱之為,溫寒變。”

朱棡、朱棣、常妃、徐妙雲等人都很驚訝。

溫寒變?為什麼從來沒有聽說過?

事實上,馬鈺對小冰河期的瞭解也非常有限。

他只能根據不多的瞭解,結合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

不過就算他詳細瞭解,也同樣會進行加工。

畢竟,此時的他不是在搞學術研究,而是為了政治目的,遊說朱元璋等人。

自然要將小冰河期包裝的更恐怖才行。

馬鈺停頓一下,給他們反應時間,才接著說道:

“溫暖期的溫度較高,氣候也比較穩定,自然災害相對較少。”

“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糧食產量也會跟著變高。”

“寒冷期與之相反,溫度偏低,農作物會普遍減產。”

“極端氣候也會變多,要麼半年不下雨,要麼特大暴雨淹沒一切。”

“最可慮者,極端氣候不是三五年就恢復了,而是每隔一兩年都會出現一次。”

“如果朝廷沒有任何準備,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幾十年的折騰。”

朱元璋的表情異常凝重,問道:“這個週期是多長?”

馬鈺說道:“一溫一寒加起來差不多是八百年,有時候是溫暖期長一些,有時候是寒冷期長一些。”

八百年為一個週期?眾人更加的震驚。

真的存在這樣的週期嗎?

關鍵,持續數百年的極端氣候,得多厚的家底才能度過啊?

朱棡忍不住問道:“你們是怎麼發現的?”

馬鈺說道:“從史料中溫度變化的記錄推算出來的。”

說到這裡,他拿過一個茶杯,用手指蘸水在石桌上畫了一個簡單座標系。

先是給他們解釋了用法,豎的是溫度,橫的是時間等等。

等他們都大致聽懂了,他才接著說道:

“當某一段時期,南方才有的動植物,在淮水以北也能普遍見到,就代表溫暖期到來。”

“然後就在這裡標註一個點。”

“當古書裡記載,某一個時期淮水以南出現結冰現象,就意味著寒冷期到來。”

“最後用線將所有的點連線起來,就會形成一條起起伏伏的曲線。”

“計算曲線橫跨的時間段,大致就在八百年左右,也就是一個週期。”

朱元璋目光死死的盯著,這張用水痕畫出來的簡易圖案。

即便它很快就在高溫下消失,依然沒有挪動視線。

圖案並沒有真的消失,而是深深的烙印在了他的腦海裡。

這圖實在太生動了,可謂是一目瞭然。

所以在看到這張圖的時候,他基本就已經相信了馬鈺說的話。

溫寒變真的存在。

這讓他心情非常沉重,但也有更多的疑問生出。

“你給咱說說,哪些時期是溫暖期,哪些時期是寒冷期。”

馬鈺想了想,說道:“遠古時代缺乏史料考證,我們就不說了,只說歷史資料比較多的時期。”

“春秋中期、戰國到西漢文景時期是溫暖期。”

“《春秋》、《竹書紀年》、《史記》等文獻裡面,都有南方作物在北方普遍生長的記錄。”

“漢武帝時期,是從高溫向寒冷轉變的節點。”

馬鈺頓了一下解釋道:“溫寒變交替的節點時期,會頻繁的出現極端氣候。”

“所以翻看史書就會知道,漢武帝時期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其他人都沒有說什麼,朱棣卻插話道:

“那不是漢武帝殘暴不仁,蒼天示警嗎?”

馬鈺笑了笑,說道:“或許有蒼天示警的意思,但不可能全部都是示警。”

“而且蒼天就算是要示警,出個日食之類的星象變動就可以了。”

“沒道理降下如此多的大災大難荼毒百姓,你說是不是。”

朱棣撓了撓頭:“好像是這麼個道理。”

看著他萌萌的樣子,馬鈺忍不住摸了摸他的頭,才繼續說道:

“而且因為氣候陡然變冷,漢武帝時期還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

“那就是北方糧食作物的更替。”

“之前氣溫高,北方多種植稻穀和粟,這兩種作物可以交替種植。”

“氣溫變低後,北方不適合種植水稻了。”

“在這個時候,漢武帝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廢除施行了數百年的稻粟同種規矩。”

“改為種植冬小麥和夏季豆,也就是麥豆同種。”

“其實,在此之前也是種小麥的,但多是春小麥。”

“可是氣候變冷之後,溫度不夠了,小麥需要更長的生長週期。”

“於是就把小麥的種植期提前到了秋後。”

“麥苗耐寒冬季不會被凍死,來年開春直接就能生長,裡外裡節省了很長時間。”

朱標驚訝的道:“原來冬小麥是漢武帝時期推廣的。“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問道:“之前有人和咱說過,史書上記載,西漢前期畝產能有三四石。”

“可是到了東漢時期,就只剩下一兩石了。”

“即便是現在,北方的糧食畝產能有兩石也已經是高產了。”

“莫非就是與此有關?”

因為此事,古代很多人進行過各種研究。

有認為是度量衡的問題,也有認為是記錄出錯等等。

聽完這番分析,他覺得或許這才是真正的答案。

馬鈺有些驚訝,古人已經留意到這個問題了嗎?

“是的,史料並沒有出錯,產量變化是農作物變更造成的。”

“當然,也有一定的度量衡差異,算是綜合結果。”

朱元璋點點頭,接著問道:

“所以,從漢武帝開始,就進入寒冷期了嗎?”

馬鈺搖搖頭說道:“不,氣溫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好像春天會有倒春寒一樣。”

“氣溫變化的大體趨勢不變,但在具體的時間段會有不同的波動。”

“漢武帝時期的氣溫變化就是如此。”

“當時氣溫是直接從溫暖期降低到了寒冷期。”

“到了漢武帝末期,氣溫有了一個小回升。”

“昭宣時期氣溫相對比較溫暖。”

“但是這個小回升也只維持了幾十年。”

“從漢成帝時期開始,氣溫就開始一路向下。”

“到了東漢漢安帝時期,氣溫差不多就降至谷底了。”

馬皇后恍然大悟道:“所以和熹皇后垂簾聽政時期,遭受的那十年天災並不是蒼天示警。“

馬鈺點點頭,說道:“是的,其實劉家應該感謝和熹皇后。”

“就憑他劉家後來那些皇帝的能力,面對這十年天災,基本就是亡國的局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