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馬鈺猜對了,朱元璋等人對什麼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確實不感興趣。
你說那麼多,目的不就是想讓大明保持與域外文明的交流嗎。
直接說就行了,幹嘛扯那麼多有的沒的?
尤其是朱元璋,覺得非常莫名其妙。
前面講生產力發展的時候,不是已經說過,要學習南宋發展海貿養活多餘人口嗎?
你這變著花樣,不停的重複同一件事情,是幾個意思?
怕咱改變主意封鎖國門,斷絕與域外的聯絡嗎?
如果放在生產力那節課之前,咱或許會有這樣的想法。
畢竟咱華夏這麼強大,什麼東西都能生產,對域外的貨物基本沒有什麼需求。
和他們斷絕關係,關起門過日子,反而能減少許多麻煩。
可現在情況不同了,明知道人口壓力大,咱現在最想解決的是如何養活這麼多人。
與域外文明交流雖然會帶來很多麻煩,可也比養不活那麼多人口,最後亡國要強。
這點取捨能力咱還是有的。
其實這也是朱元璋今天爆發揍人的一個主要原因。
平時蛐蛐幾句,咱就當鬧著玩了。
可現在你分明是真的瞧不起咱,不揍你咱心裡不通順。
但揍歸揍,有些事情還是要去解決。
朱元璋真正關心的,是氣溫變化的事情。
他可太瞭解這玩意兒,對農作物的影響有多大了。
真要是大明氣溫變冷,再加上暴增的人口,那真的就是一場災難了。
這也是他罷朝的原因。
這件事情搞不清楚,他根本就沒心思做任何別的事情。
“你給咱說說,那個氣溫變化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馬皇后、朱標也都豎起了耳朵,他們也同樣關注此事。
朱棡將目光看向大哥,什麼氣溫變化?
朱標只是示意他聽下去,不要分心。
他也只能按捺住好奇心,靜靜的傾聽。
馬鈺也收起了玩笑心思,語氣凝重的道:
“日有晝夜交替,年有四季輪迴。”
“其實在此之上還有一個橫跨時間更長,也很難被人察覺到的週期變化。”
“它主要體現在溫度上,一個時期溫度偏高,一個時期溫度偏低。”
“我家長輩稱之為,溫寒變。”
朱棡、朱棣、常妃、徐妙雲等人都很驚訝。
溫寒變?為什麼從來沒有聽說過?
事實上,馬鈺對小冰河期的瞭解也非常有限。
他只能根據不多的瞭解,結合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
不過就算他詳細瞭解,也同樣會進行加工。
畢竟,此時的他不是在搞學術研究,而是為了政治目的,遊說朱元璋等人。
自然要將小冰河期包裝的更恐怖才行。
馬鈺停頓一下,給他們反應時間,才接著說道:
“溫暖期的溫度較高,氣候也比較穩定,自然災害相對較少。”
“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糧食產量也會跟著變高。”
“寒冷期與之相反,溫度偏低,農作物會普遍減產。”
“極端氣候也會變多,要麼半年不下雨,要麼特大暴雨淹沒一切。”
“最可慮者,極端氣候不是三五年就恢復了,而是每隔一兩年都會出現一次。”
“如果朝廷沒有任何準備,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幾十年的折騰。”
朱元璋的表情異常凝重,問道:“這個週期是多長?”
馬鈺說道:“一溫一寒加起來差不多是八百年,有時候是溫暖期長一些,有時候是寒冷期長一些。”
八百年為一個週期?眾人更加的震驚。
真的存在這樣的週期嗎?
關鍵,持續數百年的極端氣候,得多厚的家底才能度過啊?
朱棡忍不住問道:“你們是怎麼發現的?”
馬鈺說道:“從史料中溫度變化的記錄推算出來的。”
說到這裡,他拿過一個茶杯,用手指蘸水在石桌上畫了一個簡單座標系。
先是給他們解釋了用法,豎的是溫度,橫的是時間等等。
等他們都大致聽懂了,他才接著說道:
“當某一段時期,南方才有的動植物,在淮水以北也能普遍見到,就代表溫暖期到來。”
“然後就在這裡標註一個點。”
“當古書裡記載,某一個時期淮水以南出現結冰現象,就意味著寒冷期到來。”
“最後用線將所有的點連線起來,就會形成一條起起伏伏的曲線。”
“計算曲線橫跨的時間段,大致就在八百年左右,也就是一個週期。”
朱元璋目光死死的盯著,這張用水痕畫出來的簡易圖案。
即便它很快就在高溫下消失,依然沒有挪動視線。
圖案並沒有真的消失,而是深深的烙印在了他的腦海裡。
這圖實在太生動了,可謂是一目瞭然。
所以在看到這張圖的時候,他基本就已經相信了馬鈺說的話。
溫寒變真的存在。
這讓他心情非常沉重,但也有更多的疑問生出。
“你給咱說說,哪些時期是溫暖期,哪些時期是寒冷期。”
馬鈺想了想,說道:“遠古時代缺乏史料考證,我們就不說了,只說歷史資料比較多的時期。”
“春秋中期、戰國到西漢文景時期是溫暖期。”
“《春秋》、《竹書紀年》、《史記》等文獻裡面,都有南方作物在北方普遍生長的記錄。”
“漢武帝時期,是從高溫向寒冷轉變的節點。”
馬鈺頓了一下解釋道:“溫寒變交替的節點時期,會頻繁的出現極端氣候。”
“所以翻看史書就會知道,漢武帝時期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其他人都沒有說什麼,朱棣卻插話道:
“那不是漢武帝殘暴不仁,蒼天示警嗎?”
馬鈺笑了笑,說道:“或許有蒼天示警的意思,但不可能全部都是示警。”
“而且蒼天就算是要示警,出個日食之類的星象變動就可以了。”
“沒道理降下如此多的大災大難荼毒百姓,你說是不是。”
朱棣撓了撓頭:“好像是這麼個道理。”
看著他萌萌的樣子,馬鈺忍不住摸了摸他的頭,才繼續說道:
“而且因為氣候陡然變冷,漢武帝時期還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
“那就是北方糧食作物的更替。”
“之前氣溫高,北方多種植稻穀和粟,這兩種作物可以交替種植。”
“氣溫變低後,北方不適合種植水稻了。”
“在這個時候,漢武帝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廢除施行了數百年的稻粟同種規矩。”
“改為種植冬小麥和夏季豆,也就是麥豆同種。”
“其實,在此之前也是種小麥的,但多是春小麥。”
“可是氣候變冷之後,溫度不夠了,小麥需要更長的生長週期。”
“於是就把小麥的種植期提前到了秋後。”
“麥苗耐寒冬季不會被凍死,來年開春直接就能生長,裡外裡節省了很長時間。”
朱標驚訝的道:“原來冬小麥是漢武帝時期推廣的。“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問道:“之前有人和咱說過,史書上記載,西漢前期畝產能有三四石。”
“可是到了東漢時期,就只剩下一兩石了。”
“即便是現在,北方的糧食畝產能有兩石也已經是高產了。”
“莫非就是與此有關?”
因為此事,古代很多人進行過各種研究。
有認為是度量衡的問題,也有認為是記錄出錯等等。
聽完這番分析,他覺得或許這才是真正的答案。
馬鈺有些驚訝,古人已經留意到這個問題了嗎?
“是的,史料並沒有出錯,產量變化是農作物變更造成的。”
“當然,也有一定的度量衡差異,算是綜合結果。”
朱元璋點點頭,接著問道:
“所以,從漢武帝開始,就進入寒冷期了嗎?”
馬鈺搖搖頭說道:“不,氣溫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好像春天會有倒春寒一樣。”
“氣溫變化的大體趨勢不變,但在具體的時間段會有不同的波動。”
“漢武帝時期的氣溫變化就是如此。”
“當時氣溫是直接從溫暖期降低到了寒冷期。”
“到了漢武帝末期,氣溫有了一個小回升。”
“昭宣時期氣溫相對比較溫暖。”
“但是這個小回升也只維持了幾十年。”
“從漢成帝時期開始,氣溫就開始一路向下。”
“到了東漢漢安帝時期,氣溫差不多就降至谷底了。”
馬皇后恍然大悟道:“所以和熹皇后垂簾聽政時期,遭受的那十年天災並不是蒼天示警。“
馬鈺點點頭,說道:“是的,其實劉家應該感謝和熹皇后。”
“就憑他劉家後來那些皇帝的能力,面對這十年天災,基本就是亡國的局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