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什麼呢?”
朱樉說道:“算下改建需要花費多少錢……老三把事情都告訴你了吧?”
馬鈺點點頭,說道:“說了,老吳這個主意出的不錯,順勢而為,包賺不賠。”
因為這裡本來就是給兄弟們活動用的,做生意只是順便,賣出去的每一份都是賺的。
吳高謙虛的道:“都是趁兄弟們的功勞罷了。”
馬鈺笑道:“老吳就是太謙虛。”
又互相誇了幾句,馬鈺轉而說道:“不過,對此事我有一個小小的疑問。”
朱樉放下筆,問道:“就是個茶點鋪子,鬧著玩的,你有啥疑問?”
馬鈺笑了笑,說道:“這家鋪子算誰的?賠錢了怎麼說?賺錢了又怎麼分?你們考慮過嗎?”
不等二人說話,他又接著說道:
“正所謂親兄弟明算賬,想要關係處的久,錢財方面尤其要分清楚。”
“兄弟有錢了送我一袋子,那是情分。”
“可做生意不一樣,每一文錢都得算清楚。”
朱樉眉頭微皺,不說話了。
他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只是之前沒有想那麼多,所以完全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馬鈺發現吳高表情淡定,就知道他早就考慮過這個問題,於是問道:
“老吳,這個建議是你提的,不知你可有什麼想法?”
吳高做出遲疑的樣子:“這……”
朱樉催促道:“都是自家兄弟不用有什麼顧慮,有什麼想法就直說。”
吳高這才開口說道:“那我就妄言幾句。”
“大家這次算是合夥做生意,可以按照出錢多少計算份子。”
“最重要的資產就是這家店鋪,我以為可作價五成的份子。”
“二皇子身份尊貴,可以佔二成份子。”
“剩下三成,兄弟們按照出錢多少分,不知兩位哥哥意下如何?”
朱樉反對道:“什麼身份不身份的,兄弟們一起做生意,管身份什麼事兒,就按照出錢多少分。”
吳高面露遲疑,將目光看向馬鈺。
馬鈺心中已經有了想法,就說道:
“我來說一下我的意見吧。”
“三成份子給太子,我和老二佔兩成,剩下五成兄弟們均分。”
“我知道有人出錢少,有人出錢多。”
“出錢多的退一部分回去,出錢少的讓他們補上。”
“如果賠了,大家按照份子集資填窟窿。”
“如果賺了……大家家裡都不缺錢,也不在乎這點錢財。”
“我私自做主,賺的錢財拿來救助窮困百姓,如何?”
朱樉眼睛一亮,高興的道:“這個法子好,如此一來不論賺多賺少,都不會有人有意見了。”
吳高遲疑道:“這對你太不公平了吧。”
畢竟其他人只是拿零花錢出來湊熱鬧,馬鈺是實打實的出了店鋪的。
馬鈺笑道:“有什麼不公平的,我這個頭把交椅不能白坐啊。”
吳高敬佩的道:“馬大哥高義。”
之後三人一起把賬目算清楚,又把組織成員全都喊到三樓開了個會。
由吳高出面,將方才的決定告訴大家。
對於馬鈺的決定,大家自然沒有意見。
都是二代目,誰也不差這點錢。
拿來扶危救困,既能減少不必要的內部矛盾,還能賺個好名聲,何樂而不為呢。
尤其是這個建議,還是馬鈺這個吃虧最大的人提出來的。
其他人就更不會有意見了。
有了正義目標,大家的幹勁兒就更足了,不少人親自下手幫著工人一起幹活。
馬鈺反倒沒有再插手。
他同樣也沒把茶點鋪子當回事兒,就現在的經濟環境,保本都難更別提賺錢了。
之所以鄭重其事的劃份子,不過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罷了。
把最重要的事情搞定,剩下的就隨大家折騰吧。
隨後不久,二代目們一起開茶點鋪子的事兒就傳了出去。
各家的家長們自然都很高興。
尤其是對馬鈺提出的,賺的所有錢都拿去做善事,更是鼎力支援。
甚至可以說,如果這錢不是拿去做善事,他們還不敢讓自家孩子參與進來呢。
但也有人有意見,那就是言官們。
紛紛上書彈劾,官宦勳貴子弟經商有損朝廷威儀,要求嚴懲。
朱元璋也是從善如流,要求各家好好管教孩子,不要瞎胡鬧。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各家的長輩回家後,都是象徵性的說上幾句,這事兒就過去了。
大家還是該咋滴咋滴。
言官們彈劾了幾次,然後發現茶點鋪子生意很冷淡,自己也覺得無趣,就懶得再拿此事做文章了。
當然,此時他們也顧不上管這群二代目胡鬧了。
因為朱元璋忽然一改常態,在朝堂上狠狠的批評了要求恢復井田制的官吏。
而且不光是口頭批評,還讓這些人回家好好查一查,井田制從何時開始崩潰的,為什麼會崩潰。
然後他又藉著此事批評儒生:“言必稱三代,有誰能告訴咱三代是什麼樣子的?”
有文官站出來反駁,說三代聖王垂拱而治,以仁德教化蒼生,使得天下大治云云。
朱元璋順著他的話說道:“好啊,咱聽說三代之時天下為公。”
“你們每個人都給咱寫一份奏疏,好好說一說什麼叫天下為公。”
聽到天下為公這四個字,官吏臉色都變了。
很多口口聲聲說要恢復三代之治的人,也變得惶恐起來。
這是要把他們架在火上烤啊。
我們只是想讓你垂拱而治,你怎麼能提天下為公呢,這不是要我們的命嗎。
但朱元璋的話都說出來了,自然不會給他們反悔的機會。
之後他又給所有人佈置了一個任務。
回去寫一封關於漢唐和宋元時期的,人口土地政策的奏疏。
官吏們也沒有多想,只以為皇帝還沒有拿定主意,又找大家收集意見來了。
不過,透過朱元璋方才的態度,大家也得到了一些有用的資訊。
那就是皇帝比較重視漢唐和宋元的經驗,對什麼三代之治完全不感興趣。
這倒也在情理之中,朱元璋表現的一直偏法家,不喜歡三代之治很正常。
而漢唐的強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想學習他們太正常了。
宋元是離大明最近,他們的經驗也同樣值得借鑑。
總之,在大家看來,朱元璋今天的表現非常正常。
沒什麼好奇怪的。
與之相比,反倒是朱元璋接下來的決定,更讓大家重視。
“這幾日咱準備親自去一趟大都,屆時依然由太子監國,諸卿當好生輔佐。”
皇帝出行是大事,但朱元璋作為開國君主,群臣倒也沒有反對。
只是在思考,皇帝不在的時候,自己該怎麼做。
——
正在家裡讀書的馬鈺,聽說朱元璋要去大都的訊息,頓時就坐不住了。
之前還在想怎麼救常遇春,這機會不就來了嗎。
於是,他立即放下,帶著朱樉一起進宮去找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