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就好好養身體,爭取早日康復,再上戰場將他捉來。”
他身後還跟著李文忠和藍玉。
“上位。”常遇春連忙起身迎接。
馬鈺、朱樉、常升等人也紛紛起身行禮。
見過禮之後大家再次落座,不過常升等小孩子,則很識趣的離開了。
只有馬鈺、朱樉、常茂留了下來。
朱元璋先是關心了一下常遇春的身體情況,並且特意詢問馬鈺,他還需要多久才能重上戰場。
事實上這事兒他早就知道了,至少得休養半年,一年最為穩妥。
這會兒又問,就顯得有些囉嗦了。
大家自然不會這麼認為,他如此問肯定是有原因的。
至於是什麼原因,大家也都能猜得到。
果然,當馬鈺回答說半年到一年之後,他遲疑了片刻才說道:
“現在正是一統天下的緊要關頭,咱想另外委任一員大將統率你麾下將士,你以為如何?”
常遇春正色道:“上位何必有此一問,那些軍隊都是您的,我只是暫時替您統率幾日。”
“現在我老常身子不行了,那肯定得換一個能打的大將,此事您當乾綱獨斷。”
朱元璋滿臉欣慰,又遲疑的道:“但咱一時間想不到誰合適,你可有中意的人選?”
常遇春笑道:“上位這是燈下黑啊,最合適的人選不就在眼前嗎。”
朱元璋疑惑的掃視了一下眾人,最後目光停留在李文忠身上,一拍腦門道:
“哎呀,你看咱都糊塗了,竟然把思本給忘了。”
然後他對李文忠說道:“思本,伯仁都舉薦你了,不知你可敢擔此大任啊?”
李文忠起身下拜道:“末將定不辱使命。”
朱元璋笑道:“那就好,不過你得謝謝伯仁才對。”
李文忠又向常遇春鄭重行禮道謝。
接著朱元璋又任命藍玉為指揮使,跟隨李文忠效力。
藍玉也起身拜謝。
一旁的馬鈺則心裡暗暗吐槽,一群老狐狸啊。
事實上這是早就決定好的事情,眼下不過是走個過場,讓大家面子上都好看而已。
可不要覺得這個過場沒用,如果沒有,會發生很多問題。
現在,朱元璋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也維護了和常遇春的私交。
李文忠成功接管了常遇春麾下十餘萬將士。
而且還是常遇春主動推薦的他,如此一來,那些將士就不會有別的想法。
而常遇春本人也落了個人情,畢竟名義上是他舉薦了李文忠。
當然,這些都是虛的。
對於常遇春來說,真正的好處是藍玉從他的親衛,正式成為了軍將。
說白了,就是他在軍中的代言人。
可以說,大家的裡子面子全都照顧到了。
老常雖然魯莽,還喜歡吹牛,但腦子是真好使,情商也高。
想想也正常,如果他真的只是個莽漢,朱元璋又豈會如此信任和重視他。
相比起來,藍玉就差了不止一個層級了。
一旁的常茂更是一臉的茫然,根本就不知道大家再說什麼。
這貨,還不如藍玉。
至於朱樉,在一旁打著哈欠,聽這群老狐狸聊天太無聊了啊。
還是聽常叔吹牛皮有意思。
正事談完,大家就開始閒聊,主要是聊一統天下的戰事。
大家都很樂觀的認為,最多再有一年,就可以一統中原和江南地區。
接下來就是挨個收拾四川的大夏政權、雲南的梁王政權、遼東納哈出,以及逃到草原上的至正帝和王保保集團。
說到這裡,朱元璋笑道:“到時候伯仁的身體也養好了,正好率兵攻入草原活捉至正帝。”
常遇春大笑道:“上位放心,咱老常肯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本來馬鈺是不想說什麼的,畢竟是閒聊,何必那麼認真。
但想到洪武五年那次北伐的失敗,他又覺得還是趁機澆點涼水比較好。
洪武五年,朱元璋發十五萬大軍進攻和林。
這是至正帝和王保保的老巢,只要這一戰獲勝,北元就基本覆滅了。
草原各勢力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大明可以各個擊破。
為了確保勝利,朱元璋命徐達、李文忠、馮勝三人掛帥,並命傅有德、藍玉等驍將隨軍。
只看這個名單就知道,這可謂是大明開國天團了。
然而就是這群天團,被王保保先是一個誘敵深入然後各個擊破,給打的慘敗而歸。
也就馮勝那一路收復河西走廊,算是保住了一點裡子。
然而這次大敗對天下局勢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雖然北元皇室已經沒有多大權威,可他畢竟是名義上的蒙古大汗,各部還是要尊他為主的。
有了北元朝廷從中穿針引線,蒙古各部才沒有四分五裂。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聯合對抗大明。
統一的難度陡然增加了數倍。
其後明軍又用了二十多年,才收復傳統意義上的漢地。
可以說,這一次的失敗,將大明一統天下的程序,推後了至少十年。
但僅僅只是浪費十年時間嗎?
不,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無法估量。
就這麼說吧,大一統王朝,前二十年都會迎來一個人口增長期。
哪怕是大家都鄙視的西晉,在最初的二十年也是如此。
可唯獨大明,洪武末年統計人口,總人數和開國時期的統計相差無幾。
這些人口都去哪了?
消耗在統一戰爭裡了。
這還僅僅只是人口,消耗的其他各項資源無法估量。
如果將這些人口和資源拿來建設國家,又會是什麼樣子?
所以,這次失敗對大明的影響有多大,可想而知。
雖然不知道原本歷史上那次大敗,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但此時見朱元璋等人都一副志得意滿,絲毫不將北元放在眼裡的樣子,他還是有些忍不住。
“我覺得,大家是不是太樂觀了點?”
場面瞬間安靜下來。
正昏昏沉沉要睡著的朱樉,瞬間清醒過來,有好戲看了。
李文忠、藍玉都驚訝不已,這小子說話有點……直啊。
常遇春其實已經從女兒那裡,得知了一些馬鈺的事情,可見他如此直白還是有些吃驚。
然而更讓他們驚掉下巴的是,朱元璋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有些高興道:
“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
馬鈺頷首道:“有那麼一點點。”
朱元璋催促道:“快說說。”
看著他迫不及待的樣子,常遇春、李文忠、藍玉三人一腦門的問號。
但好奇心也被勾了起來。
這小子難道真的能說出點大道理來?否則上位為何會如此。
馬鈺乾咳一聲,說道:“你們應該都瞭解過草原歷史吧,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
“從古至今,草原族群的整體實力,其實是越來越強的,韌性也越來越足。”
“在與漢人王朝的作戰裡,他們的優勢也越來越大。”
常遇春和藍玉撓了撓頭,完全不知就裡。
朱元璋和李文忠則陷入了思索。
良久之後,李文忠才先說道:“難道不是宋朝重文抑武導致的嗎?”
馬鈺搖搖頭,說道:“從武周時期開始,契丹就成了心腹大患。”
“唐朝與契丹大規模交戰十餘次,敗多勝少。”
“數十萬人規模的大戰更是發生了五次,唐朝敗了四次,其中兩次全軍覆沒。”
“即便是在開元盛世時期,契丹和大唐作戰依然能佔到便宜。”
李文忠頓時不說話了,他雖然是智將兵法嫻熟,但對歷史瞭解並沒有那麼詳細。
還真不知道,原來大唐還有這樣的一面。
常遇春和藍玉就更別提了,徹底聽迷糊了。
朱元璋是比較瞭解歷史的,對這段歷史自然也知道。
只是以前他認為,純粹是選將的問題。
但此刻聽馬鈺這麼一問,再將歷史上的同型別事件聯絡起來看,好像還真是如此。
而且他心裡也隱約有了答案,生產力。
中原王朝的生產力一直在發展,草原也在發展,所以想要打敗他們就越來越難了。
不過他並沒有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而是問道:
“為何會如此?”
馬鈺回道:“學習,我們的文明在進步,他們也在學習中進步。”
朱元璋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不過他依然沒有說什麼。
雖然猜到了和生產力有關,但細節方面他就不太瞭解了。
他在等著馬鈺說具體的細節。
李文忠乾脆也不自己思考了,聽現成答案吧。
常遇春和藍玉也頓時打起精神,想聽聽他能說出個什麼道理來。
話題已經展開,馬鈺從頭開始剖析:
“咱們先說說族群的生存方式,大致分為三種。”
“其一是農耕族群,我華夏就是典型的代表。”
“其二是遊牧族群,草原就是代表。”
“其三是漁獵族群,遼東那邊多為漁獵族群,比如女真人。”
朱元璋點點頭,這一點他早就知道了。
李文忠則有些驚訝,還能這麼劃分?但仔細想想,好像還真是。
不禁更加的驚訝,這馬鈺一出手果然不凡,難怪能讓上位如此重視。
常遇春和藍玉則眉頭緊皺,說這幹啥?趕緊講正事兒啊。
“農耕族群最為穩定,食物的來源也比較穩定和多樣。”
“等我們食物出現了富餘,就會產生別的需求,於是百業就出現了。”
“所以農耕族群雖然是以耕種為本,但其實是百業齊頭並進。”
“如果將各行各業的上限設定成一百分,那我華夏的農耕技術就九十九分。”
“其它行業,普遍也都在七十分左右。”
“漁獵族群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捕魚狩獵為主,但有些也會從事簡單的耕作。”
“他們的食物來源比較複雜,但礙於艱苦的環境,每一項都比較平庸,只能給個二三十分。”
“然而遼東惡劣的自然環境,讓他們的體格健壯,意志力也比較堅韌,為了一口吃的動輒殺人。”
“單個的遼東人還沒什麼,一旦集結成群往往會爆發強大的戰鬥力。”
“遊牧族群,顧名思義,就是生活在草原上以遊牧為生的族群。”
“他們的生活方式非常單一,食物來源也非常單一,就是放牧。”
“至於其他的百業,幾乎沒有什麼發展。”
“所以他們屬於單項專精,將畜牧這個行業發展到了九十分。”
“因為他們從小生活在馬背上多善騎射,騎兵方面也達到了九十分。”
說到這裡他停了下來,給幾人思考的時間,自己倒了一杯水潤潤嗓子。
朱元璋是最先揣摩明白的,但他沒有直接說話,而是觀察其他人的表情。
李文忠陷入了深思,顯然是有所悟。
常遇春一臉無所謂,直接放棄思考了。
藍玉也是有樣學樣,我當個大將軍就行,只管打仗的事兒。
這些事情是上面人考慮的,和我沒啥關係。
對此朱元璋反倒是很高興,這才是純粹的軍將,從不關心別的事情,不用擔心他們造反。
因為他們除了打仗啥都不懂,造反也沒人跟。
過了一會兒,李文忠才抬起頭看了一眼朱元璋,卻沒有說什麼。
朱元璋知道他這是想明白了,於是開口道:
“繼續往下說。”
馬鈺放下水杯,說道:“現在我們重點說草原遊牧族群。”
“我們對草原族群的印象,最早應該是從匈奴身上建立的,所以就從他開始講吧。”
常遇春和藍玉終於打起精神,要講漢匈戰爭了嗎。
“最早匈奴騎兵的衝鋒能力和騎射能力,其實都不強。”
“原因很簡單,那會兒沒有高橋馬鞍,他們只能雙腿夾著馬腹,還要用一隻手抓著韁繩。”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發動正面衝鋒,是非常困難的。”
“一邊奔跑一邊射箭,也幾乎不可能。”
“往往是先拉開距離,然後讓戰馬停下才能射箭。”
“等漢軍追過來,他們再次拉開距離。”
“只有少數天賦異稟的人,比如李廣這樣的,或許才能做到真正的騎射。”
李文忠質疑道:“那為何還會有白登之圍?”
馬鈺說道:“因為騎兵的機動能力強,他們可以更加快速的聚散。”
“漢軍人數多的時候他們就避開,然後調集更多的軍隊形成人數差發動攻擊。”
“但他們的攻堅能力極差。”
“白登之圍,史書記載是漢高祖賄賂冒頓單于的大閼氏,才得以脫困。”
“然而以冒頓的為人,怎麼可能會被一個女人說動。”
“事實是,他雖然利用騎兵機動性,將漢高祖圍在了白登,卻攻不下來。”
“但就這樣撤走,等於是自己承認打不下來,有損他的威嚴。”
“恰好漢高祖賄賂大閼氏,於是他將計就計,以此為藉口撤軍了。”
如此一來,大家都會認為他是因為枕頭風才撤走的。
男人嗎,被女人一忽悠偶爾犯糊塗是很正常的。
沒人覺得是他正面攻不下來,他依然是無敵的冒頓單于。
常遇春恍然大悟,說道:“原來是這樣。”
“我就說冒頓之前連寵妾都能殺,怎麼會聽信一個女人的話,就放棄活捉敵方首領的機會。”
朱元璋也不禁點頭,說道:“這個解釋非常合理,與我的推測差不多。”
“只是我只想到了匈奴人不善於攻堅,卻不知道他們的騎兵連衝鋒和騎射都做不到。”
“後來呢,繼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