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兩個大漢忠臣一同率軍回京。
部隊分駐於雒陽各個緊要兵舍。
但是劉協沒回雒陽。
劉備讓趙雲和貂蟬帶著劉協再體驗一天民間疾苦。
因為劉協還在嘗試捱餓的滋味。
這孩子很有耐性,真的兩天沒吃飯了,中間餓慌了啃了幾口草,但依然在堅持。
劉備甚至有點擔心他會不會餓死,所以讓趙雲盯著,免得出什麼意外。
陪同劉備入朝的是張飛。
董卓帶的人叫華雄,這是董卓的門下督,也就是親兵頭子兼本部督軍,性質和趙雲差不多。
華雄與張飛體型相似,都是膀大腰圓的打手模樣,滿臉橫肉,看著就不太好惹。
不帶趙雲帶張飛,當然是因為張飛比較心狠手辣,啥事都幹得出來。
董卓不帶牛輔帶了華雄,估麼著也是這個意思。
董卓先行入朝,讓侍中寺派人請百官於前殿議事。
侍中伏完啥也沒說,直接吩咐手下辦事。
董承是侍中侍郎,名義上是伏完的下屬。
見董卓回京便開朝會,董承面露喜色,親自帶人奔走於百官府邸,相當積極。
下午,百官進殿。
劉備看了董卓一眼,站到了殿前宣政官的位置,面對百官。
按規制,這應該是主持政務的三公所站的地方,也是離皇帝最近的位置,若是劉協已經登基,劉備輔政倒也可以站這裡。
但現在劉協沒登基……
而董卓站到了朝堂側面,正面對著劉備,百官在其右手——這是以前何進的位置。
太后被董旻請了出來,看著劉備和董卓在殿內的站位,太后的腿明顯有點軟。
劉備轉身行禮,態度恭敬,但太后連還禮的動作都做得磕磕絆絆。
董旻扶著太后在階上站定後,下了臺階,走過劉備身旁時低語了一句:“太后清明。”
劉備朝董旻點了點頭。
其實董旻的意思是……他已經‘說服’了太后,太后現在會懂事的。
董卓揮手讓董旻入列。
董旻站到了董卓原本該站的地方——武官第三列,前將軍位。
牽招在董旻身側,這是劉備原本該站的右將軍位。
實際上這也是第一列,因為前面的大將軍,驃騎、車騎將軍都沒了,衛將軍缺額,左將軍皇甫嵩還在扶風與韓遂馬騰對峙。
張飛站到了光祿勳的位置。
而華雄所在的位置,原本應該是執金吾。
光看站位,劉備和董卓的人可以將其理解為公平分贓。
但在其它人眼裡,這就是劉備和董卓正在針鋒相對……
賈詡沒入朝堂,他在尚書省官署等著寫詔令,尚書令的印綬此刻就在賈詡手邊。
因為賈詡是劉備和董卓都信得過的人。
殿內百官都能看出來,今天的氣氛好像有點不太對,但由於董承已經私下聯絡過不少官員,很多官員的理解也就有了那麼點偏差……
劉備眼下的行為其實已經算是逾制,但卻又是輔政大臣該有的地位,也是故意給人遞了話柄。
董承站在班列中,與幾個官員相互對視。
議郎何顒(yong)先行出列:“右將軍,朝廷自有禮制,先帝駕崩,儲君未極,當由太后攝政……右將軍今日自居鑾臺之側,似有僭越之意……”
劉備瞟了何顒一眼:“僭越?太后尚未開口升朝,你就蹦出來嚷嚷……是誰僭越?”
何顒轉頭看向太后:“臣何伯求,接打更人舉告,告劉備謀害史侯!請太后徹查此事……今劉備又有悖逆僭越之舉,此等奸臣不當居於朝堂之上,更不當為儲君之師……”
太后扯了扯臉皮子,卻沒說話。
劉備也冷冷看著他,沒有辯駁。
朝堂也有點安靜,居然沒有譁然。
何顒感覺情況似乎有點不對,感覺好像和董承的說法有點不太一樣……
但侍御史鄭泰已經跳了出來:“臣附議!劉備謀害史侯,有都鄉更人為證,當立刻查辦,以免儲君受奸人詭教……”
“臣附議……”
“臣附議!”
隨後,一串官員站出來。
大多數人劉備都不認識,只認得領頭的幾個。
議郎何顒,侍御史鄭泰,尚書郎周毖,城門校尉伍瓊——全是名士,而且如果劉備沒記錯的話,這些人似乎個個都能和袁紹沾點關係。
同時,再加上侍中侍郎董承,這幾個領頭的剛好涉及了朝廷各個部門。
劉備看著他們笑了笑,仍然沒有反駁。
倒是董卓在旁邊出言:“僅憑打更人舉告,便要論右將軍之罪?若此事乃攀誣呢?”
場面變得有點詭異,這些官員可能沒想到董卓會出來質疑。
董承出列:“此事是否誣告尚未可知,所以才該徹查。事涉皇子,按律,嫌疑之臣當暫時禁足……我等皆秉公辦事,請太后示決。”
“真沒想到……你們連栽贓都栽得這麼拙劣……”
劉備搖著頭笑了:“我本來還以為你們有什麼好手段,還準備學習一二的……”
“劉備,朝議之地也如此放肆!無論是否是你謀害史侯,跋扈朝堂之罪難以免之!如此無禮小兒,怎能做儲君之師!”
何顒又開始抓把柄。
這其實這是朝堂的常態,相互指責吵吵嚷嚷才是正常現象,不復之前的安靜,反而使得朝堂等人沒那麼緊張了。
“嗡……”
劉備沒說話,發出聲音的,是他拔出橫刀時的細微聲響……
直到此時,百官才發現,劉備竟然是佩著橫刀入殿的!
百官看了看董卓,發現董卓竟也佩著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