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雒陽官吏與候補官員全都列到了德陽殿前,參與登基大典。
其實皇帝登基的典禮不復雜,比葬禮簡單得多。
因為所有的物料都不需要額外籌備,全是現成的,禮制和流程也是現成的。
劉協先到太廟祭祖,宣告繼承合法性。
太廟祭祖時,劉備也在隨行陪祭,因為劉備是宗室。
然後回到前殿,當著百官的面,由輔政大臣劉備授予皇帝璽綬。
——不是那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那玩意其實是儒門用來證明‘皇權天授’的說辭,只存在於典籍中,根本就沒有實物。
劉宏確實按傳聞蒐羅了玉石做了一個,邊長足足四寸(9厘米),但實際上這玩意問世僅十年,是劉宏在西園把玩的玩具,不是拿來用的。
始皇帝特意稱‘皇帝’,本來就是在與周代的“天子”稱謂保持距離,皇本是天地之綱,廣大之偉;帝本指德蓋天地,皇帝其實是在表達‘與天地等同’的意思——始皇帝是打算和天地並列的,怎麼可能受命於天?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說法,是漢代儒士們為了固化天人感應而傳的。
其實,只要稍微多想想,就能明白士族們所謂的‘受命於天’,這‘天’到底代表著什麼……
真正的玉璽原本有三枚。
日常行政辦公用行璽,比較小,邊長不到一寸(2厘米),這也是隨身印鑑,起到的是簽字允許的作用,類似老闆私章,行文就是‘皇帝行璽’。
出兵或下正式詔令的時候會用信璽,這是專門用於詔令的印章,就像公司裡的公章,邊長寸半(3.5厘米),行文是‘皇帝信璽’。
分封諸侯王或是帝位傳承時用大璽,這確實比較大,邊長兩寸半(5.6厘米),行文是‘皇帝之璽’——這才是傳國的玉璽,但一般情況下是不用的,只用於‘封’和‘禪’。
到了漢初,高祖為了廣結善緣吸納各方勢力,便又重新融合了周朝那一套。
這就使得本就不願皇帝唯我獨尊的諸侯和儒士們,把與天地等同的‘皇帝’尊號又給稱回了‘天子’,這其實是降了一級的。
皇帝被重新稱為了天子後,又重新做了三枚印鑑,新增的三枚玉璽的行文把皇帝改成了天子,也就是‘天子行璽’等。
於是皇帝就有了六個玉璽。
正式的政務依然是用原有的‘皇帝三璽’,新的‘天子三璽’專門用於禮事,比如封賜使臣、祭祀鬼神、冊封番邦君主等。
實際上,皇帝信璽才是效力最大的玉璽,軍事調令和皇帝詔書都是用信璽的。
劉備在授給劉協皇帝璽綬之後,只待儀式結束,皇帝信璽就會再次由劉備指派的璽官執掌,並任職侍中侍郎。
劉備指派的掌璽官是牽招,當然,這是臨時的,因為牽招之前棄了官身,現在算是重新從朝官做起。
授璽後,新君登陛前殿,接受百官朝拜,宣讀即位詔書。
再宣告大赦天下,封賞宗室與功臣。
整個流程並不複雜。
涉及的封賞也是劉備和董卓直接商量的,劉協唯一插手的事務,是把樂隱追封為少傅。
追封樂隱也是大典上的第一個封賞。
劉備右將軍職務沒變,因為沒多少直接軍功,劉備不打算無功升職。
但加了良鄉侯,太子少師銜也在劉協登基後轉為了少師(位同三公)。
此外,實職從青州刺史遷為青州牧,持詔輔國政。
沒有都督軍務,因為輔政就是總攬國政,可調天下兵馬,許可權極高,不需要提督軍之權。
董卓遷為了司空,加爵為郿侯,食邑郿縣五千戶,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加職,河東太守職務也被收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