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賊劉備

第275章 這才叫憋屈

大多數人都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只能做事,無法謀事。

一旦謀事,就只會基於自身意願去抉擇——如果只基於自己的意願,往往就只有一個選擇。

就像董太后或何進那樣,明明有很多機會,但他們只能看到自己眼前那個唯一的選項。

哪怕是許多現代人,即便是站在上帝視角,也只會按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既不會換位思考,也不會考慮其它任何因素——甚至連時間地點環境等客觀因素都不考慮,只考慮自身的意願。

這不是因為愚昧,而是因為私心。

實際上,任何事都有很多種選擇。

但可選項的數量,取決於能站在多少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既要考慮自己,又要考慮敵人,還要考慮雙方盟友,更要考慮其它所有看似無關的人和勢力。

有人能考慮到敵我兩方,這得付出雙倍腦力,也會多得到一種選擇。

有人能考慮到雙方以及雙方的盟友,這要付出四倍以上的腦力,能有這水平的已經足以做謀事之臣,得到的選項也會更多。

如賈詡這樣,能站在幾乎所有不同立場考慮問題的人,那是鳳毛麟角,要付出十倍以上的腦力,而可選的方案就會特別多。

賈詡這樣的人,會讓人覺得,他似乎總是能輕描淡寫的給出好主意。

但實際上,是因為他用盡了全力去思考問題,所以才能毫不費力的解決問題。

不過,並不是腦子聰明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有些人能考慮到大多數立場,但其自身卻陷於局中——自己就是立場之一,那麼即便原本有多個選擇,現在也頂多只能二選一。

就像當初的盧植,他身在局中,辭官其實是當時最好的抉擇。

哪怕是賈詡,當初陷在雒陽受其師牽連得不到助力的時候,也無從選擇。

善謀者可以躬身入局,但必須先在局外給自己佈置好選項,不能陷於局中才被迫抉擇。

一旦被迫抉擇,那就是敵人出題。

這時候,有十倍的腦力也無濟於事,因為敵人有可能出的是道生死題。

這就是陷敵於兩難。

許攸現在就是如此。

他能看出劉備的意圖,但他給袁紹的建議,卻是身陷局內的被迫選擇。

袁紹面對的是利益抉擇,而許攸面對的卻是生死局,他不想死。

弄死劉備和劉協,當然能解決袁紹的問題,但這是在賭博,而且後遺症非常多。

實際上袁紹還有很多別的選擇。

但所有其它的選擇,都對許攸不利。

因為行刺劉協的事就是許攸安排的,刺殺劉虞導致劉備母親去世也是許攸安排的,李移子等流寇也是許攸安排的。

許攸與劉備和劉協都有仇——戴著面具出現在劉備面前,就是因為心虛……

牽招直接以手戟扔許攸,也是因為牽招明白,許攸脫不了干係。

同時,許攸現在受了重傷,背上插著手戟,無法移動。

如果袁紹快速離開,重傷的許攸肯定跑不掉,馬車都能顛死他。

如果袁紹放棄名聲搞血親復仇,兩邊不擇手段的互相仇殺,許攸大機率也是第一個死的。

如果袁紹選擇拖字訣,推個臨時工當替死鬼——那許攸就是最有說服力的那個替死鬼,反正都已經重傷了……

也就是說,只要劉備與劉協活著,許攸大機率是沒活路的。

就是因為許攸考慮到了這些,所以他排除了其它對袁紹更有利的選項,只給了一個對他自身更有利的選擇——讓袁紹留在這裡,除掉劉備和劉協。

即便弄不死劉備,至少袁紹不會拋下他不管。

一旦袁紹做了這樣的抉擇,那就無法回頭了,且必須保住許攸。

自私麼?

當然,可許攸是為了保命。

而且幹掉劉備確實也能解決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站在上帝視角看,會看到精明的謀士也會做出看似不智的抉擇——因為這不是基於最有利原則,而是基於保全自身,保命才是第一原則。

(注:後續不再解釋類似情況。)

“本初,此刻劉備只有不到千騎,且皆耗損馬力難以久戰,眼下是最好的破敵機會……若是等其援軍追上來,便難以對付了。”

許攸說道:“速將劉備殺之,帶走或除去董侯,不可多等……”

許攸的心態當然會影響袁紹。

尤其是許攸現在奄奄一息的樣子,更能影響袁紹的決斷。

而且許攸說得沒錯,現在是弄死劉備最好的機會。

七千打一千,劉備剛經過了好幾十裡的奔走,人和馬都沒得到休息。

而袁紹的部隊是以逸待勞的。

“大兄,若如此攻擊儲君,豈非落定了謀逆?那之前種種忍讓,豈不都白費了嗎?”

淳于瓊卻是有些擔憂的。

“主君,劉備就是在故意引誘我等停留,我等當反其道而行……”

逢紀正準備從旁勸說,但看了看重傷的許攸,卻又閉上了口。

如果這時候直接退走,許攸就會被留在這裡,必死無疑。

袁紹緊皺著眉頭,難以決斷。

他現在也不知道如何抉擇才是最好的。

如果追來的人只有劉備,袁紹會毫不猶豫的開打。

但劉協的麾蓋在對面……

暗中刺殺儲君可以是懸案,但當面去攻殺那可就不是懸案了,手底下七千人馬,難保沒幾個二五仔,幹了這事可就沒法辯了。

就算袁紹自己願意這麼幹,手下也願意幹這事麼?

淳于瓊就明顯不願意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