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南麓。
這裡是皇陵區,劉宏自己給自己準備的墓地也在此處。
這不是山上,而是山腳下的平地,劉備剛帶劉協從山上下來,部隊都等在這裡的。
“少師,這裡會用什麼陵名呢?”
劉協看著面前的陵地問劉備。
少師是劉備的加銜,有教輔幼帝的意味,但並不是老師的意思,也不涉及輩分。
傳術就是師,傳道就是傅,‘師’和‘傅’都不是長輩,只是學生會因尊師重道而更加禮敬而已。
後世文人把‘師傅’與‘師父’混為一談,搞出了以父視之的禮教,但卻並不一定樹德傳道,其實是為了佔人便宜。
“這得看先帝諡號是什麼,陵名都是與諡號對應的……你想用什麼?”
劉備也不拿劉協當小孩,站在劉協身旁正經說著。
“……按實績,父親諡號該用什麼?”
劉協有些猶豫。
劉宏的陵地尚未定名,諡號也還沒確定,雖然這幾天太常馬日磾已經擬了個預案,但具體落定還得看最終是哪些人掌控朝堂。
通常情況下諡號會商議很久,直到新君的政局穩定後,才會有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肆行勞祀曰悼,亂而不損曰靈……這是馬太常擬的,倒也符合實績。”
劉備回答道。
這兩個都不是什麼好諡號,但也不是惡意詆譭。
劉宏的生平確實就是這樣,賣官修官損耗民力,天下大亂但沒亡國,中年暴斃急病突亡(也是悼),用靈或悼都是沒問題的。
其實若真想美化一下,也可以用‘肅’,執心決斷曰肅——劉宏確實有果斷決策的能力,只不過大多時候是與士族對立的……
馬日磾這樣計程車人對劉宏有意見,當然不會給劉宏擬太好的諡號。
“……為何威宗皇帝能用孝桓?”
劉協大概對悼和靈都不怎麼滿意。
威宗是桓帝的廟號,其陵名為宣陵,‘宣’、‘威’、‘桓’都有闢疆服遠的意思。
桓帝定諡的時候是黨錮最嚴的時期,也是士人被打壓,外戚與宦官勢力最強的時候。
桓這個諡號當然是有所美化的,但也算是符合實際。
畢竟桓帝在位期間大漢的人口增長到了頂峰,且平定了羌亂和鮮卑,還收服了西域諸國,闢疆服遠確實是做到了的。
當然,如果桓帝死時是士人當權,以桓帝實施三互法,開黨錮等事,說不定會因其打壓士人而得個‘厲’、‘蕩’之類的惡諡。
“後人議君,皆看其國,不看其人。”
劉備回答道:“無論皇帝是什麼樣的人,只要其死後大漢境況不太差,諡號自然不差。”
“如今之世……”
劉協顯得更猶豫了:“我聽阿母說過,似乎不太好……”
很顯然,雖然他年紀小,但也知道現在的大漢比之桓帝時期肯定是差得遠了。
只是到底有哪些不好,他是沒親眼見過的。
劉協口中的阿母是指貂蟬。
劉協是在暴室養活的,一直帶他的是貂蟬,所以貂蟬就是他的阿母——其實民間對無血緣的年長女性都稱‘阿母’,對自己的媽稱‘大人’或‘母親’。
這和劉宏稱趙忠為母不是一回事,那是趙忠的暱稱,就像現代把囉嗦的人稱為‘趙媽’。
“確實不太好……你想看看大漢如今是什麼樣子嗎?”
劉備轉身看著劉協:“光聽人說恐難體會。”
“現在可以去看嗎?”
劉協當然是想到處看看的,他這還是第一次出雒陽,是真沒見過世面。
“可以啊,本就是帶你出來增廣見聞的。”
劉備回頭牽來自己的戰馬:“來,上馬,我帶你去看看黃河。”
“我不會騎馬……”
劉協看著高大的戰馬,有點興奮,但還是很老實的沒逞強。
“這是鞍橋,你抓穩就行……”
劉備的馬裝了高橋鞍,帶個娃當然是沒問題的。把劉協護在身前,劉備直接驅馬小跑出去。
跑到關羽張飛等人身旁時,劉備招呼了一聲:“雲長,益德,帶兵去取小平津,今晚我們駐於小平津。”
“大兄……這……”
關羽顯然覺得劉備這時候帶劉協去兜風多少有點不務正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