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袁紹不太在意自己身上的罪名。
因為他有何進的軍令。
他做的一切,都能算是何進下的命令,他是何進的部下,當然必須服從軍令。
而且,這些軍令都是正當的。
比如‘兵進南宮,保護史侯,擊破何苗,誅殺閹宦’等等。
一切都可以是何進謀逆,袁紹只是聽令行事,何進才算叛亂之首——袁紹能把一切都推到何進頭上。
畢竟他只是何進的幕僚,頂多算是附逆,完全可以說成‘被迫無奈’。
只要稍有藉口,清流們就有無數種辦法把袁紹洗成個保護史侯的無奈英雄。
名聲問題對袁紹而言其實不是問題,筆桿子在士人手裡,而士人都以袁家馬首是瞻。
袁紹這麼多年來搭救過許多黨人,這種政治資本能使天下清流自發相幫。
或許不一定相投,但幫著洗洗名聲是沒問題的。
士人們哪怕是為了自己不受牽連,也必然要幫袁紹洗白的,要不然那些被袁紹搭救過的、或是以袁紹為友計程車人,豈不是全都得被視為逆賊同黨?
上一場黨錮,可就是因同類事件而起的啊!
袁紹知道,只要自己活著,所有的輿論都能被筆桿子們扭轉。
至於百姓怎麼想——這不重要。
當然,若要接收袁家的名望遺產,就得先讓雒陽的袁家人全沒了才行。
尤其是袁隗和袁基,最好還帶上袁術。
不救詔獄,且揮軍攻雒陽,袁隗和袁基乃至身在雒陽的所有袁家族人大機率都得沒命。
袁術雖然跑路了,但袁術本就不愛與士人交往,反倒是喜歡和山賊水匪玩。
袁家其他人都死了,袁紹就是最能代表袁氏名望的人。
袁氏在汝南的錢糧土地兵力僕從都不是什麼重要的遺產,最大的政治遺產,其實是袁家四世三公積攢的名望與人脈。
但是……但是。
袁紹是真的沒想到,劉辯被搞出了個袁基之子的傳聞……
這傳聞內容現在已經發展成了個愛情故事:
據說……皇后入宮前,與其妹小何氏一同去史子眇那裡求仙,遇見了當時剛擔任雒陽令的袁基,俊男美女互生情愫暗許終身。
史子眇是丹道,其丹房就在百郡邸,離袁家宅子很近,很多達官貴人都會去求丹,外地人進雒陽後多半也會去,這是很正常的。
之後張讓的兒子張奉娶了小何氏,並把何氏送進了宮。
何氏選入掖庭後得了劉宏寵幸,但一直對袁基念念不忘,便經常想方設法去史子眇那裡,想要再和袁基見面……
由於劉宏一直無子,大何尋了藉口,在掌管宮禁的張讓安排下去了史子眇那裡求子,又在道門遇到了袁基,故人相逢乾柴烈火兩情相悅,便有了姦情。
史子眇本就是太平道的人,又常得何家供奉,自然是要成全何氏的。
孩子生下來之後,何氏成了貴人,以害怕宮內傾軋養不活皇子為由,懇求劉宏把孩子送到了史子眇那裡。
而袁基也常去史子眇處,而且,劉辯十二歲時,已經官拜太僕的袁基還是第一個率百官提議立劉辯為太子的……
再加上,就在提議立太子的同一時間段,史子眇被殺了。
實際上史子眇是受太平道牽連而被殺的,下令殺他的人是劉宏,下手的人是何進,就是何進清洗雒陽太平道的時候殺的——但這必然會讓人聯想到滅口。
也像是劉宏知道了姦情之後怒而殺人,因為在這之後皇后就不受寵愛了,劉辯也再也沒進宮。
在史子眇死後,何皇后依然庇護了史子眇的門徒和丹房,劉辯依然住在百郡邸,這都是事實。
此外,所有人都知道,劉辯與劉宏長得不像,性格也不像,哪哪都不像……
而劉協無論是相貌還是脾性都非常像劉宏,劉宏也是自小聰慧,八歲就能通讀《詩》《禮》。
——整個傳聞就是這樣的。
袁紹當然明白這玩意是編的,可是這段子裡除了袁基和皇后的姦情之外,其它所有的事都是真的,全都是對得上號的……
關鍵是,劉辯是皇子,不是什麼普通人家分家產。
只要還有另外的皇子活著,劉辯的身世上但凡存在一丁點疑問,那就不可能得到百官和士人承認了,而且現在所有的證明人都沒了……
劉宏、何皇后、何進、史子眇……全都沒了。
張讓和張奉還活著,但張讓父子能證明的是何皇后確實經常去史子眇那裡,連宮禁的門都是張讓開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