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64章 兵法虛實之道

李守節雖是李筠長子,可他的性格與李筠截然相反。

李筠好殺戮,喜歡用暴力手段來使人臣服,而李守節卻性格溫厚,有些軟弱。

年初李筠私下與李守節商議反叛之事時,李守節就一味哭泣著勸李筠放棄舉事。

李利雖在外為人跋扈,可在家族內上對李筠忠心耿耿,下對李守節關護有加。

李利與李守節的感情是不錯的。

若在太平時節,李守節為李利之死而哭這一番孝心,想來會為他迎來不錯的名聲。

可現在是在亂世。

見李守節哭了好一會還未停歇,閭丘仲卿終於看不下去了。

“將軍命指揮使留守上黨,是想指揮使為大軍保守後路。

今宋軍虎踞壺關,倚太行之險,懷豺狼之圖,上黨危在旦夕。

而指揮使一味哀慼,於戰事何用乎!”

在閭丘仲卿的勸阻下,李守節才暫歇悲傷之意。

他取出趙德秀放在木盒中的書信,交給閭丘仲卿後言道:

“趙德秀邀我互以三千精兵,會獵於太行山下,我是不會輕易出城的。”

李守節性格軟弱歸軟弱,可好歹跟在李筠身邊多年,基本的軍事常識還是知道的。

表面上看兩方三千對三千,是一場公平的野戰對決,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宋軍攻佔壺關後士氣大振,兵鋒正盛。

彼漲我消,當得知上黨的南面屏障壺關丟失後,上黨城內軍心定會不穩。

兩軍對陣,士氣高低是一個很重要的勝負手。

再者壺關已落入宋軍手中,宋軍不用太過擔心後路。

縱使宋軍在野戰中失利,最壞的情況就是放棄壺關原路返回。

可李守節卻不一樣,他要是一旦失利,上黨就有可能會失陷。

上黨有著李筠多年囤積的糧草,是前線數萬大軍的後勤保障,一旦失陷後果不堪設想。

性格軟弱有個好處,就是不容易中激將法。

正在李守節以為他看破了趙德秀的奸計時,閭丘仲卿卻嘆氣道:

“趙德秀寄來這封信,為的不單是激將。”

李守節知道閭丘仲卿的才能,前幾年李筠能多次打敗北漢的軍隊,閭丘仲卿的謀略起了很大作用。

聽閭丘仲卿另有見解,李守節連忙問道:“還望先生教我。”

“趙德秀行的是攻心之舉。

他之所以要傳首諸縣,並非單單為了示威震懾,他還有個盤算在於,透過對諸縣人心的擾亂,從而一舉擊破我軍在潞州的地利優勢。

節帥這番起兵,反對的人不在少數,若壺關不丟,有著節帥數萬大軍在前線,諸縣尚不會有所異動。

可現在宋軍奇兵突降,一舉攻破壺關,諸縣心神震盪的同時,原本並不堅定的心志,定然還會生出許多猶疑。

或許短時間內諸縣不會改換旗幟,可觀望之心是再所難免的。

而指揮使若無法調動起諸縣之力,我軍的地利優勢就會如無根之木,蕩然無存。”

見閭丘仲卿指出趙德秀的險惡用心後,李守節面色愁苦。

宋帝仁義為懷,怎麼他的長子心思如此詭詐!

可李守節不知道的是,趙德秀的“險惡用心”不單這一層。

“至於這封書信,不可否認趙德秀有激將的心思,可他心中或許已做好第二步盤算。

若指揮使遲遲不應戰,趙德秀下一步就會率兵來到城下挑釁。

我軍因宋軍的到來本就軍心不穩,在趙德秀多番挑釁,指揮使一味避戰下,城內及諸縣的人心就會持續動盪。

萬般戰事,人心為重,於亂世中更是如此。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