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三。
一支由數萬精銳組成的大軍,正有序的行進在開封城外。
這支大軍從壯闊的開封城內開拔,而他們的目標乃是千里之外的北地。
哪怕時不時呼嘯而來的寒風,足以令每一位手持利刃計程車卒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但在軍中各級將校的指揮下,數萬士卒始終未改堅毅的面龐,他們緊握著手中的兵刃,列陣如林,似狼前行。
單單從這支軍隊行軍時的軍容就可以看出,這支數萬人的軍隊,定是當世有數的虎狼之師!
事實也是如此。
這支軍容整肅的精銳,在當世有個響亮的稱號——大周禁軍!
當年周世宗在位時,為了完成心中大志,曾對大周的禁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周世宗一方面大力起用年輕將領,裁汰禁軍中的老弱病殘,另一方面召募天下豪傑,精選驍勇,將各地藩鎮軍隊中的善戰之士,盡皆選入禁軍。
“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
史書中的這句話,便是對周世宗的這番改革最中肯的評價。
可以說當世若誰能完全掌控這支禁軍,旁的不敢說,至少在大周境內,那人是有著顛倒乾坤的能力的。
望著周圍徐徐前進的精銳,御馬北行的趙德秀收回了若有所思的目光。
耳聽不如親見。
後世聽再多關於五代禁軍威猛的評價,當自身第一次親眼見到時,那種內心中油然產生的震撼感,還是難以言表的。
而這番不足為外人道的震撼感,讓趙德秀的內心升起了另一番異樣的情緒——亢奮!
能讓一位年方十五的少年,產生這種情緒的理由也很簡單。
目前掌握著這支可顛倒乾坤的虎狼之師的不是旁人,正是大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而他更是趙德秀的父親!
有父如此,夫復何求?
更何況身為穿越者的趙德秀知道,眼下這支精銳是為何出征。
望著遠處越來越近的一處驛站,趙德秀剛剛從傳令官的口中得知,今日他們這支大軍就要暫時駐紮在那處。
而離那處驛站越近,趙德秀的內心就愈加亢奮。
那處驛站名為陳橋驛!
幾片雪花飄落在趙德秀肩頭,伸手拂去肩上雪花的同時,趙德秀抬頭看了看陰沉如墨的天空,他徐徐低喃道:
“天氣愈發寒冷,正是添衣之時!”
數萬禁軍的行軍速度並不慢,在傍晚之際,這支精銳就行軍到了陳橋驛。
在抵達目的地後,跟隨大軍出發的大量民夫,就自發有序的搭建起簡易的營壘。
而數萬精銳並未放鬆,哪怕就在開封城外不遠處,他們亦在將校的指揮下列陣在外,提防著那哪怕萬一的危險。
這次出征是聽聞北境遭受了契丹大軍的侵犯。
世人皆知契丹大軍素善騎軍,當下又正值隆冬黃河有結冰的可能,萬一契丹趁此天時千里奔襲至開封城外,沒有列陣的步軍是根本難以抵擋的。
燕雲十六州未復,中原就是如此被動。
趙德秀帶領著一干家人越過重重兵圍,順利進入了數萬禁軍拱衛的核心區域。
身為大軍主帥的長子,趙德秀有這特權並不為奇。
一向重視家人的趙匡胤,早早的就劃出了一塊區域,讓他的家人可以好好歇息。
當趙德秀帶領著家人來到搭建好的帳篷外時,在認真的檢查一番後,他方才轉身對著身後的一輛馬車上輕聲喚道:
“祖母,寢帳已到,可以下車歇息了。”
被趙德秀喚作祖母的,正是後來宋初有名的杜太后。
有些史書記載在這個時間段,杜氏尚處於開封城內,這應該是後來史官的有意為之。
趙德秀心中很清楚即將發生的大事是什麼,而趙匡胤並非穿越者,對即將實施的兇險之事,心中定無百分百的把握。
在這層考慮下,趙匡胤一個重視家人的人,怎可能將家人留在開封城內?
至於後世史官為何故意記錯,道理也很簡單——家人在城,才更能體現出即將發生的大事,不會是趙匡胤的提前謀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