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後世的許多人一樣,趙德秀對宋初的歷史稱不上十分了解。
除去一些著名的如“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件外,大部分宋初的歷史對趙德秀而言是相當陌生的。
但等到潘美的名字進入耳中時,趙德秀心中就對那個相貌不凡的中年男子湧起了不小的興趣。
宋初其他大將的生平趙德秀或許一知半解,但潘美的生平,得益於後世的一些戲劇,趙德秀前世可是專門去查過的。
以潘美歷史上的表現來說,“宋之柱石”這四個字用來誇讚潘美實在再恰當不過了。
由於心中對潘美有天然的好感,當潘美對自己釋放善意的笑容時,趙德秀亦以謙遜的態度回應之。
雙向奔赴,總是會讓兩人的關係以最快的速度變得熟悉起來。
至少表面上是這樣。
等到趙德秀駕馬跟著三千精騎朝著開封城疾馳而去時,趙德秀已經親切的稱呼潘美為仲詢。
三千精騎的行進速度相當快。
陳橋驛本就離開封城就數十里的距離,加之開封城周圍百里皆是可供騎軍馳騁的平原,於是乎在天微微放明之際,騎在馬上的趙德秀就已經隱約可見遠處那座雄闊的開封城。
想來最多不過半個時辰,這支攜帶著重要任務的騎軍就可以順利抵達開封城下。
在行軍的這一路上,趙德秀一直在心中思考著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趙匡胤命他隨潘美回京是何用意。
趙德秀可不會真傻傻的以為,他父親是在特意給他結交軍中大將的機會。
他的父親是天子,還是一位靠著兵變完成魚龍之變的天子,這般天子對軍權的忠誠度定然是十分敏感的。
況且就算趙匡胤不忌諱這一點,趙德秀也不認為自己單單憑藉皇長子三個字就能吸引到潘美。
趙德秀深知潘美之所以會對自己有著禮敬,主要原因在於他有個手握天下第一精銳的父親!
見一時猜不出趙匡胤的用意,趙德秀暫時放下了心中的疑惑。
以靜制動,或許才是接下來最佳的應對方式。
在從陳橋迴轉的三千精騎朝著開封城快速行進的時候,開封城廣闊的東門城牆上,正有著兩位大將正通宵巡視著。
這兩位大將一位是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另一位是殿前都虞侯王審琦。
從二人的官名就可以知道,他們二人皆是隸屬於殿前司禁軍中的高階軍官,當然這也意味著他們二人是趙匡胤的心腹。
自從昨日趙匡胤率領數萬禁軍出征後,石守信與王審琦就依趙匡胤暗中的吩咐,親自率禁軍駐防開封城的東門。
而石守信與王審琦為了不耽誤大事,哪怕昨天夜幕降臨時依舊命將士環列待旦。
待見到天邊漸漸放明後,石守信的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就算隆冬時節,天放明的晚一些,可至多再過半個時辰,天就會完全放明。
太尉的先鋒部隊怎麼還沒回來。”
因趙匡胤成為禁軍最高統帥的時間還不長,趙匡胤沒辦法完全掌握住城內外的所有禁軍,否則趙匡胤也沒必要選擇在城外發動兵變。
開封城內,還是有一部分禁軍是不受趙匡胤掌控的。
在原來趙匡胤對石守信的安排中,他在兵變成功後會先派出一支數千人的精銳回京,等那數千人的精銳回京後就由這支部隊來控制皇城及重要的官署。
這樣一來石守信與王審琦的部隊,就能夠抽出身來彈壓住可能會產生的反抗。
相比於石守信的些許急躁,王審琦就變得淡定許多了。
在王審琦看來只要陳橋兵變能夠成功,就算城內的部分禁軍反抗拱衛皇城又如何?
東門城防已經被他們掌握在手中,隨時能放城外數萬最精銳的禁軍入城。
等那批虎狼之眾入城後,再把皇城攻打下來就好了。
抱著這樣的想法,王審琦在急切的石守信面前微微打趣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