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探宋軍究竟,劉繼恩在率軍離開前,於上黨城外留下了一隊斥候。
按照劉繼恩的吩咐,這隊斥候應當尾隨在宋軍後,擇機探查一番宋軍的火灶數。
隱在樹林中的漢軍斥候,目睹著大量宋軍精神抖擻的開拔。
而宋軍開拔後,那座昨日剛建好的宋軍大營,並未被捨棄。
當遙望著壯闊的營門被重新關上後,漢軍斥候的臉上盡顯凝重。
一個不妙的推斷浮現在他們心中。
為進一步證明心中的推斷,漢軍斥候們從樹林中駕馬賓士而出,遊曳在宋軍大營周圍探查。
大營周圍時有宋軍斥候巡視,這讓漢軍斥候無法離宋軍大營太近。
然在一定的距離內,漢軍斥候足以觀察到許多軍情。
從漢軍斥候的視角望去,只見宋軍大營內旗幟林立,宛如星羅棋佈。
而大營的正中方向,亦時有大片煙塵浮起,好似有大量軍士正在操練。
冒著危險離得再近一些後,宋軍大營內傳來的金鼓之聲,更是不絕於耳。
宋軍大營內的諸多“磨刀霍霍”之象,匯聚在一起,愈發映證著一件事實。
在探查完宋軍大營後,漢軍斥候們帶著擔憂的心情,驅馬朝著前方宋軍追去。
數千宋軍在趙德秀的率領下,跟著數萬漢軍一路北上。
在行軍的路途中,宋軍走走停停留下了幾座營帳廢址。
那些營帳廢址,隨後便迎來了漢軍斥候的觀察。
第一次觀察宋營廢址時,漢軍斥候便有了個初步推測:
宋軍的正兵大致在四千上下。
可身為經驗豐富的斥候,他們知道僅憑一次的觀察,是不足以判斷出實情的。
按當世通例,不算輔兵民夫的話,每一面灶臺大約可為5-10位正兵提供飯食。
之所以同樣一面灶臺,供給計程車兵人數有時會有明顯的差距,並不是每人的飯量相差太大,而是亂世中軍糧寶貴。
為節約軍糧,通常在軍隊行軍時,將領不會給予每位士兵太多口糧。
如此一來,一面火灶製造的口糧大約可供10位正兵食用。
而隨著戰爭態勢的變化,為了使士卒賣命,讓士卒吃飽是第一要務。
在這原因下,哪怕軍隊人數並未有變化,但軍中的火灶數就會明顯增加。
要懂得判斷火灶增減的趨勢,才能對敵軍的野戰兵力有一個“較為準確”的判斷。
豐富的經驗,讓漢軍斥候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斷觀察著宋軍的廢棄營壘。
當再次站在一處廢棄宋營中,望著身前密密麻麻的火灶數時,漢軍斥候們紛紛不寒而慄。
宋軍用罷的火灶數正越來越多。
這意味著什麼?
一開始得出的對宋軍人數的推測,是大錯特錯的!
這一支宋軍的正兵人數,定然不止數千。
那觸目驚心的諸多火灶,讓漢軍斥候們下意識的得出了一個新的推斷:
“宋軍人數當過萬!”
這一推斷,與前幾日宋軍大營外觀察到的情報,有了進一步的交雜重合。
這支宋軍,很可能只是先鋒軍!
而若先鋒軍都已達到萬餘之數,那上黨城外的宋軍,又會是何等數量?
越想越驚心。
更令漢軍斥候感到畏懼的是,宋軍正在陸續增加火灶數,這是“犒軍”之舉。
凡大戰之前,必先犒軍。
“這幾日,宋軍先鋒就會發起進攻!”
一念至此,漢軍斥候們連翻身上馬,朝著前方的漢軍大部隊疾馳而去。
斥候來去如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