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趙匡胤的身份來說,這一現象是極為少見的。
然這一現象,對皇室來說稱不上好事。
“此番太原郡王回京後,陛下是定會安排他與你成婚一事的。
身為皇室長媳,為皇家開枝散葉是首要之務。
另太原郡王身份尊貴,日後納妾是免不了的事,然妾室再多,地位都無法與你相提並論。
這一點你要謹記。”
五代將門林立,許多將門出來的女子,性情可都頗為剛烈。
妻阻夫納妾一事,並不少見,例如符氏之於趙光義。
當然以趙德秀的身份與性格,他真想納妾,李杜若是阻止不了的。
然正因趙德秀的身份,他的家庭和睦是攸關國家未來的事。
鑑於以上這點,一心為趙德秀未來考慮的王皇后,認真的提醒李杜若道。
聽到王皇后的提醒後,李杜若起身恭拜道:
“夫為乾,妻為坤,乾坤相合,方能萬事共濟。
我一心唯願殿下心中大志得嘗,其他事不會掛念。”
李杜若的回答,讓王皇后臉上笑意愈濃。
她看這位兒媳的目光,真是越看越滿意。
“再過幾日,陛下的鑾駕就會抵京,你回府準備一番吧。
準備迎接你的少年將軍歸家。”
王皇后的這句話,讓李杜若既羞又喜。
她臉頰處的兩個可愛梨渦,悄悄得顯露了出來。
大宋建隆元年七月中旬,一支龐大的鑾駕隊伍,出現在汴京城外。
在為數萬精兵拱衛的御輦中,一對父子正為他們帝國的未來熱烈討論著。
“父皇,我朝對軍隊的“統調分離”之策,或可再精進一步。”
自前段時日,在軍營中聽聞了趙德秀對新政的看法後,自回京的那一日起,趙匡胤就將趙德秀拉在御輦中,繼續與他一同探討著新政的其他方面。
今日父子兩,是正好談到了對軍權一事的改革上。
自唐末以來,多位君主憂慮兵患,都嘗試過一些措施,來分割、遏制將領手中的軍權。
經過多次嘗試後,一種趨勢漸漸出現在五代中——“統調分離”。
統調分離的本意是:將軍隊的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開。
樞密院的地位之所以會在五代中不斷提升,就是這一趨勢愈來愈強的結果。
樞密院掌握的就是軍隊的調兵權。
當然先前這趨勢雖強,但在部分細節方面還有著問題。
趙匡胤要做的就是,徹底將這一趨勢給制度化,並補上所有漏洞。
對於趙匡胤的這一想法,趙德秀是支援的。
用“統調分離”的方式,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大方向上是沒錯的。
可在趙匡胤原先的設想中,他是想軍權一分為三。
“樞密院掌調兵,決策權,三衙掌統兵,訓練權,兵部掌軍籍,軍儀,部分武官等權力。”
這一想法,乍一看亦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制衡思想。
實際上卻並不一樣。
關鍵就在於,這三者權力並未嚴格分割開。
以當世的實際情況來說,樞密院接近皇權,地位尊崇。
在軍權三分後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兵部及三衙的部分權力,定會受到樞密院的不少居高掣肘。
樞密院會成為實際上的軍政最高機構,這樣一來何談分立?
而樞密院的主官向來是文人擔任。
亂世之中,不乏有文人知兵的,例如魏仁浦。
可隨著世道穩定,不知兵的文人會逐漸侵佔樞密院。
試想一下,軍隊的主要權力,皆讓不知兵的文人掌握,那造成的後果基本是災難性的。
而部門分三個,權力卻不進行嚴格區分,定然會造成“冗官”及軍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當然在趙匡胤的視角來說,他現在想的是迅速將軍隊完全控制住。
很多長遠的弊端他可能知道,但困於現實需要亦只能暫時忽視。
而趙德秀要做的就是,利用後世的知識,為趙匡胤提供一更切實有效的控制軍權方法。
唯有做到這一點,趙匡胤才有可能改變方針。
“父皇新政,是想透過樞密院來間接掌控軍權,然兒臣有一想法,或可助父皇直接掌控軍權。”
趙德秀這話一出,大大引起了趙匡胤的注意力。
皇權直接掌控軍權?
試問哪一位皇帝,能抵擋住這般誘惑。
“速言!”
察覺到趙匡胤的急切後,趙德秀說道:
“當世調兵,多以虎符為證,而虎符或由樞密院掌控,或由三衙將領代管。
分管不清,加上單憑虎符調兵,容易生變。
兒臣是覺得,父皇不如在具體調兵過程上進行革新。
比如我朝可鍛造精密符牌,一面放禁宮,一面放樞密院。
當有戰事需要調兵時,樞密院需先請旨,待請旨後攜帶符牌及聖旨前往禁宮取另一面符牌。
待都勘驗無誤後,調兵令方能傳至將領手中。
而調兵時若符牌與聖旨缺一,無論何人皆是死罪。
這樣一來,大軍的每次調動,都基本在父皇的授意下。
即可實現,天子直掌軍權。”
趙德秀話音剛落,趙匡胤的眼睛就亮了起來。
以他對軍隊的瞭解,自能一眼看出趙德秀此議的關竅處。
“你此建言,細節方面雖有頗多粗陋。
大方向上卻是對的。”
趙匡胤讚賞趙德秀道。
趙德秀知道他的這一建議,在細節上有頗多疏漏,他是故意為之的。
他這一建言,是參考了後世的調兵制度。
然一個制度再好,必須要因時制宜,要進行本土化。
而這一關鍵步驟,自是要交給當世的諸位良才。
上位者掌大略,臣工們補細節,這就是諮議省設立的意義。
當趙匡胤讚賞完趙德秀後,御輦恰好停在了城外。
御輦剛剛停下,外方就傳來一陣陣大臣的參拜聲:
“臣等祝賀陛下得勝歸來。”
在眾多響亮的祝賀聲下,趙匡胤領著趙德秀走下了御輦。
眾臣見御輦中竟走出兩道身影,不由得齊齊一愣。
而在看到另一道身影是趙德秀後,眾臣又都瞭然起來。
“臣等拜見太原郡王!”
眾臣的參拜聲,被趙德秀收入耳中。
這一刻,趙德秀的目光正聚焦在一人身上:
“時至今日,你雖是我叔父,
但你得拜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