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97章 再獻奇計,桐葉封王(卑微求訂閱!)

趙匡胤從石守信手中,快速的接過了潞州軍報。

當開啟軍報後,趙匡胤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

越看,趙匡胤的嘴角越壓不住。

待看完軍報中的主要內容後,趙匡胤的大笑聲,已控制不住的響徹在御帳外。

“好!打的好!

一戰定太行,這便是朕的兒子!”

這一刻的趙匡胤,心中的喜悅如決堤的黃河般,怎麼也止不住。

他的語氣中,還帶著濃濃的自豪感。

先前在得知北漢軍入據潞州後,趙匡胤心中是不認為,趙德秀還能拿下上黨的。

那時趙匡胤想的是,趙德秀能守住壺關就是功勞一件。

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他對北面不報期望時,他的兒子並未辜負他的期望,為他獻上了一份大大的驚喜。

身為君主,趙匡胤喜悅於李筠之亂即將平定。

身為人父,趙匡胤喜悅於他終於後繼有人!

內心中強烈的喜悅與自豪感,讓趙匡胤的笑聲久久無法平息。

而趙匡胤的大笑聲,亦被陸續趕來的諸位大臣所聽見。

在石守信越過他們的營帳時,諸位大臣自是知道石守信的目的地何在。

他們更是不難猜出,趙匡胤在得知這一訊息後,定會欣喜不已。

帝王高興的時候,臣子怎能不及時來到身旁,好好蹭一番喜氣。

見到眾臣漸漸聚集在帳外後,趙匡胤才勉為其難的暫且止住笑聲。

堪堪穩住澎湃的心潮後,面色潮紅的趙匡胤對著眾臣言道:

“今上黨雖已收復,然李筠叛軍尚盤踞在高平城外。

諸卿有何計破敵?”

上黨的收復,意味著李筠的敗亡,基本上板上釘釘。

然縱算潞州的軍情傳至李筠大營,以李筠在軍中的威望,也許還要垂死掙扎一番。

趙匡胤當下想早點見到趙德秀,沒心情在高平城外繼續與他耗著。

若有人能獻計,一兩日內就速敗李筠,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當趙匡胤話音剛落,楚昭輔剛想獻計挽回點挫敗感時,剛回過氣的呂端就搶先一步答道:

“陛下,太原郡侯有計獻上。”

因大臣們都知道呂端當下代表著趙德秀,故呂端話音一落,眾臣都將目光望向了他。

而趙匡胤聽到呂端的話後,剛壓下的笑意差點又要溢位來。

好在趙匡胤定力強,在穩住了笑意後,趙匡胤看向呂端言道:

“既有妙計,速速呈上。”

還未聽是何計策,趙匡胤就給趙德秀的計策,冠上妙計二字。

而對於這一篤定,眾臣心中都無異議。

趙德秀這次取得的大勝,直接奠定他在眾臣心中新的定位——非良將之資,乃名將也!

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下,呂端正色說道:

“在臣離開上黨前,郡侯交給了臣一批人帶來澤州。

那些人皆是敵軍將領家屬。

郡侯以為,不如讓那些家屬上得陣前,讓他們向敵軍宣示大義。

如此一來,敵軍必潰!”

呂端話音剛落,眾臣中的沈義倫就率先開口讚道: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郡侯所獻,卻是一條妙計。”

“郡侯此舉,既可破敵,又可向天下人昭示我朝仁德之心。

卻是上佳之策。”

沈義倫話音一落,楚昭輔便“由衷”的出聲附贊。

見沈義倫及楚昭輔兩位趙匡胤的智囊,都出言贊同了,其他大臣自不會有異議。

聽見眾臣們的附議聲後,趙匡胤眼中的笑意快要溢位來了。

有著平定潞州之功,再有今日的攻心之計,平定李筠的這一戰中,趙德秀已是無可爭議的首功。

作為趙匡胤的心腹,沈義倫看出了他的意動。

接著沈義倫便出身公然提議道:

“太原郡侯功大,功不賞,則令不行。

還望陛下封賞。”

沈義倫這話一出,又引得了大部分大臣的贊同。

上一次趙德秀拿下壺關後,本來就要議他封賞一事,卻因趙匡胤未同意而作罷。

而這一次趙德秀的戰功太大,若再不進行封賞,的確不太合適了。

身為君父,趙匡胤又怎會不願封賞趙德秀呢?

先前他壓著不大肆封賞,是為了幫趙德秀打磨好升遷的每一步根基。

今時機已到,趙匡胤自然要好好封賞他的兒子一番。

望著帳外的一棵用來遮陽的粗壯桐樹,趙匡胤心中已有計較。

在眾臣為趙德秀的請功聲下,趙匡胤開口說道:“什麼太原郡侯?”

趙匡胤這話一出,眾臣頓時愣住。

在眾臣疑惑的目光下,趙匡胤走到那棵桐樹下,而後伸出手摘下了一片桐葉。

迎著一些大臣已然有所猜測的目光,趙匡胤取出隨身匕首,將手中桐葉削成玉圭狀。

玉圭者,帝王,諸侯王專用禮器也!

接著趙匡胤便來到禮部侍郎劉溫叟身前,將手中玉圭交給他當眾說道:

“今後,唯有太原郡王!”

天子無戲言!

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趙匡胤這話一出,眾臣中的很多人,臉上都流出震撼之色。

大宋第一個王,出現了。

五代的王,雖說無法裂土割據,但卻是可以入則議政,出則掌兵的。

要類比的話,五代的王與初唐諸王的權力、地位都差不多。

最重要的是,趙德秀不是宗室旁支,他是帝室嫡長。

當帝室嫡長與王這一尊貴爵位相聯絡時,產生的政治能量是巨大的。

楚昭輔與王仁瞻在聽到趙匡胤的話後,感覺腿都有點發軟了。

至於沈義倫、石守信等人則是滿臉笑意。

而大部分眾臣,雖都知道“嫡長封王”一事象徵的政治寓意太過深重,但並未有人表示異議。

就連心中萬分不願的楚昭輔與王仁瞻亦是如此。

趙德秀是皇長子,待他年紀越來越大後,封王本就是理所應當的事。

至於十六歲就封王,位在諸臣之上,會不會讓諸臣不服?

正常情況是會。

可方才石守信一路穿越大營報捷,這一舉動雖漫長,卻幫趙德秀將聲望深深植入全軍上下。

太原郡侯之名,早已在全軍上下傳開。

憑這一聲望,封一郡王,簡直是實至名歸。

遐想只是一瞬。

回過神來的劉溫叟,恭敬的從趙匡胤手中接過那片桐葉。

桐葉很輕,然它代表的或許就是社稷傳承。

呂端都能到達澤州,高平城外的李軍大營中,亦很快得知了潞州的軍情。

當得知上黨城已落入趙德秀手中後,軍營中的眾將皆大為驚駭。

上黨是他們的糧草囤積地。

上黨丟失了,那日後軍中的糧草,豈不就是等於斷絕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