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發展戰略,在史書上被譽為“先南後北”。
從趙匡胤的想法可知,他內心中一直是將消滅契丹,當作人生中的戰略目標,這也符合歷代英明開國之君的想法:
華夏政權要想長治久安,最重要的外部保障便是北方無強勢的遊牧政權。
而要想戰勝強盛的遊牧政權,名將是不可缺少的,但相比於讓人津津樂道的名將,富庶穩定的國力才是根本。
或許由於人心莫測,誰都無法保證先南後北的戰略能夠一直穩步推進下去,但無論會出現何變數,優先發展積蓄國力是最重要的。
“父皇遠見,兒臣曉得。
西征後兒臣會相機行事,請父皇放心!”
趙德秀的話,讓趙匡胤臉上露出笑意。
愛子不日就要出征,他事先提點一番,乃是出於習慣使然。
事到如今,遍觀趙德秀此前種種應對,他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看完城外荒田開墾詳情後,趙匡胤領著趙德秀登上車駕,朝著汴京城返回。
在車駕中,趙匡胤主動提起一事:
“日前你曾上書,有意讓神武軍全軍裝備重甲,你是想憑藉步兵重甲優勢,來抵抗北方騎軍?”
作為當世名將,要不是被帝王身份所困,領兵平定天下一事,趙匡胤不是不能為之。
他自能一眼看出,趙德秀想要組建重甲步兵的目的。
神武軍脫始於澶州軍,一開始時澶州軍人數不過兩百。
南征一戰後,趙匡胤為獎勵趙德秀,將澶州軍升為神武軍。
這一變化,對趙德秀是有著諸多好處的。
最大的好處在於,趙德秀能直接掌控的軍事力量,將會得到一個質量和數量上的大大提升。
神武軍將不會再侷限於地域,而是有資格成為能和捧日軍,控鶴軍等禁軍精銳力量有著同等地位的存在。
“正是!”
趙德秀回答的相當果斷。
於當下這一時期,宋朝禁軍中是有著騎軍建制的,例如領兵駐防潞州邊境的昭義軍,就大多是騎兵。
這得益於宋朝的禁軍脫始於後梁、後唐精兵。
但再好的基本盤,都抵不過數十年征戰的消耗,另外優良戰馬是有黃金期的。
據趙德秀的觀察,他發現宋軍騎兵的戰鬥力與數量正在日益下降與減少。
這一趨勢在後周時期就有出現,及至今朝,愈發引起趙德秀的重視。
為以備不虞,趙德秀認為儘早組建一支重甲步兵是明智的。
趙德秀口中的重甲指的是“步人甲”。
步人甲在唐朝時就有前身出現,及至五代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步人甲得到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當世一系列鍛鐵技術的進步。
步人甲整體構造主要分為五部分:
頭盔、頓項、身甲、披膊、膝裙,這五部分合起來甲片總數近兩千枚,總重量約在六十斤。
步人甲全身從頭到膝的絕大部分面積,被堅硬的鐵甲包裹,尋常箭矢除非射中面部、腋部等區域,不然難傷分毫。
而趙德秀曾聽趙弘殷說過,李存勖親軍穿戴的步人甲,甚至都有著面甲的存在。
先進的鍛造工藝配合上優秀的製造理念,讓步人甲在當世擁有著超強的防禦力。
步人甲在保持超強防禦力的同時,並不會影響到軍隊的作戰能力,穿戴步人甲計程車兵交戰起來,做出一系列攻擊及防禦行為都不會受到阻礙。
甚至士兵身穿步人甲行軍時,因步人甲重心分佈合理,並不會讓士兵成為無法移動的花瓶。
步軍作戰,最重要的就是陣型。
而當世騎兵攻擊步軍,無非是兩個作戰方式。
一個是憑藉超強機動力,在步軍陣型周圍左右賓士,箭雨襲擾,讓步軍陣型大亂,最後再進行戰術穿插,徹底消滅敵軍。
另一個是發揮騎軍的衝擊力,讓騎兵手持大刀,長槊等殺傷力大的武器,藉助著戰馬的衝擊力正面硬撞步軍陣型。
以點破面,累及全軍,最後展開屠殺。
而在面對重甲步軍時,這兩個作戰方式的效用,就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削弱。
從而讓“以步克騎”變得更有機會。
但步人甲有個弊端:製作成本昂貴
這一弊端,讓步人甲無法在軍中普及。
哪怕是當年“天下莫敢爭鋒”的後唐,都沒能讓步人甲在軍中普及起來。
唯有帝王或重要將領的親軍,才能裝備上步人甲。
以大宋目前的國力,想讓禁軍大範圍穿戴步人甲,那也是不可能的。
步人甲零散的分佈在禁軍諸軍中。
零散分佈,根本無法發揮出步人甲的最大效用。
趙德秀認為既然當下無法普及,那不如走精兵路線。
一方面積蓄國力,穩步提升步人甲的產量。
另一方面將現有的步人甲,都優先裝備在神武軍上,組建出一支戰力強悍的重甲步兵軍團。
日後與敵人騎軍野戰時,讓神武軍擔任中堅力量,或拱衛,或攻堅,再讓其他禁軍協同作戰,將全軍的戰鬥力發揮到極致。
在趙匡胤思索時,趙德秀又接著說道:
“党項異族,其心必異。關中情勢,複雜萬分。”
“就算我朝暫無攻滅定難軍之心,也要防備李彝興反戈一擊。”
趙德秀的顧慮,讓趙匡胤贊同的點了點頭。
李彝興的示弱能瞞得住別人,卻瞞不住趙匡胤。
趙匡胤甚至還知道,李彝興暗地裡與契丹不清不楚的事,是得防上他一手。
“這件事,就按你的意思辦。”
趙匡胤又接著說道:
“朕會設立一個軍器監,專門負責禁軍武器裝備一事。
你多看著點。”
說完後,趙匡胤面露笑意的看向年輕儲君:
多多磨練,日後為父才有機會親征。
正所謂父子連心。
趙匡胤的笑容,讓趙德秀心中隱有猜測。
父子二人商議著要事,不多時就回到了萬歲殿外。
當進入萬歲殿中後,在殿內等候的沈義倫捧著一封上書迎了上來。
沈義倫先是向趙匡胤彙報了東面的軍情。
郭從義坐鎮徐州,在聽聞朝中訊息後,比李洪信先反一步。
得知此事後,趙匡胤派王全斌領兩萬禁軍前去平叛。
郭從義是宿將,然大宋剛平定淮南之亂不久,軍威猶存。
軍心動盪的徐州軍,根本不是禁軍的對手。
據王全斌回報,他初戰告捷已包圍徐州城,想來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徐州之亂。
彙報完東面軍情後,沈義倫呈上一封上書道:
“陛下,這是李彝興的上書。”
聽是李彝興上書,趙匡胤饒有興致的展開看了起來。
當看完上書中的內容後,趙匡胤輕笑一聲將上書交到趙德秀手中:
“他還真將自己當司馬懿了。”
隱忍善藏,富有軍威,的確很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