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從西北再造天下

第19章 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

大明的讀書人身處其中是能感受到國家的衰敗的,有識之士有救世的想法,東林黨和復社就是這種思潮的產物,復社就主張復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為有用,提倡“君子不器“與“經世致用。”只可惜嘴上說的好,手卻不會做。

徐晨微微一笑,道:“大明諸多讀書人,皆盼著天子垂拱而治,無為而理朝政。可當今天子喜好木匠活計,將朝政託付於東林黨人,這些東林黨人卻又嫌棄天子不理朝政。朝堂之上諸公這般行徑,豈不是太過雙標?更為關鍵的是,東林黨人也並未將這天下治理得盡善盡美。

古之先賢教誨我等,要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君子不應拘泥於一技之長,然而這些人卻又對百工之人甚是鄙夷。嘴上說著大道理,實際行事卻又是另一番模樣,這不是十足的雙標嗎?”

就說那朱由檢的廟號‘熹’,雖有微弱晨光之意,似在痛惜皇帝早逝,未能一展雄才,可其中何嘗沒有君主昏聵腐朽的暗指?可見這讀書人埋汰人的本事,當真是祖傳的。

東林黨以及後來的復社,口口聲聲說要‘濟世’‘救民’,可卻對實實在在做事之人瞧不上眼,徐晨至今還記得,上學之時讀過一篇介紹李時珍的文章,說當時醫生是被人看不起的行業,弄得徐晨以為在古代醫生地位著實低下。

後來到了這網際網路時代,對古代之事瞭解漸多,才發覺何止醫生被人看不起,這經商、做工、種地,三百六十行,行行皆遭讀書人鄙夷。在他們眼中,唯有讀書才是正途,真真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啊!”在大明連考上秀才也被人看不起,被說成是窮秀才,只有舉人才能稱之為老爺。

劉永他們雖然第一次聽到雙標的說法,但聯絡徐晨前面說的話卻能很快明白意思。

劉永拱手道:“我等實非此意。古云‘勞力者治於人,勞心者治人’,先賢所言之經世致用,並非指讓我等去做這工匠之事啊。”

徐晨微微一笑,朗聲道:“依某之見,先賢話語,便是其字面本意。先親身勞作,於實踐之中積累經驗,而後加以改進提升,力求進步,將所學知識運用起來,如此方能創造更多財富。財富充裕了,人人皆可得益,百姓得以溫飽富足,天下大同之願景方有實現之可能。”

劉永面露遲疑之色,問道:“此乃先賢之道理?”

徐晨道:“此乃我所悟之道理,亦是某所探尋的產業救國之路。歷代先賢傾其一生,所求不正是天下大同之盛景嗎?諸子百家之學說,歷代大儒之教誨,早已被人反覆言說,註解亦是繁多,但凡稍有學識之讀書人,皆能知曉。可如今我大明天下衰敗至此,難道不是因為眾人皆空談道理,而付諸實踐之事太少了嗎?

“今某做這些在你們看來乃低賤之業,卻已招募二十餘城外流民,讓他們有事可做,有飯可食。倘若昨日詩會讀書之人,有三成能效仿我之做法,城外流民怕是早已各有生計,不再困苦。人只要有活幹,便有飯吃。某還打算將這產業不斷做大,把城外所有流民皆招募為工匠。”

劉永神色尷尬,道:“某家中產業皆由家父掌管,某實難置喙。”

再看其他跟隨劉永之人,皆身著打補丁的長衫,若非窮困之秀才,便是貧寒之童生,連產業都不曾有,更遑論效仿做工匠之事了。

這時,門外傳來一個聲音:“城外有上千流民,先生這點產業,只怕難以安置這許多人吶。”話音未落,一個清秀身影現身,對著徐晨盈盈行禮道:“晚生桑文,見過先生。”

徐晨道:“世間本無路,走的人多了,路便有了。可見路就在腳下。若是什麼都不做,莫說救人,便是自身亦難有作為。如今某雖僅做了些許小事,卻已救下二十餘人。只要這紡織廠不斷擴充,必能拯救更多之人。你們口口聲聲欲救大明,卻為何不從自己家鄉做起,從眼前這些流民著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莫要總是空想救國大業,先將自家鄉土之事做好,救助家鄉之人,便是一個良好開端。倘若天下讀書人皆能如此,我大明何至於如今這般江河日下。”

桑文再次恭敬行禮,道:“救國救民乃桑文畢生心願,願如蠅附驥尾,還望先生成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