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初四日,米脂縣,大同社布莊。
自大同工業區建成之後,原先的織布機便都遷移到了工業區的紡織作坊。
而米脂這兒的作坊,則改建成了布莊,售賣的皆是大同社群生產的羊毛布、紗線。桑文等幾位婦道人家,還順勢發展起了裁縫營生。
憑藉著價格低廉的布匹和紗線,大同布莊的生意那叫一個紅火,差不多每日都能售出個兩三匹布。再者,因著有那 20錠紡紗車這般先進的器械,大同布莊生產的紗線,成本僅是旁人的一半。
如此一來,米脂的婦孺們都樂意到大同布莊來購置紗線,回去紡織家用。
在大同布莊旁邊的那座宅院,便是李文兵他們所在的大同文社。
待工業區開始盈利後,大同社便租下了這座院子。
這兒既是宣傳、辦公的地方,也是接待其他對大同社理念感興趣的同道之人的場所。
等王二的打井隊進了米脂縣,這裡也成了他們歇腳的地兒。
此刻,李文兵、蔣鄉泉、郭銘等宣傳組的眾人,各自拿著一張寫著“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紙張。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幾人異口同聲,臉上洋溢著極為暢快的笑容。
徐晨傳授給他們的蠟印法,經過這幾日的反覆試驗,終於是成功了。
這蠟印法可比那最廉價的活字印刷都要便宜幾十倍呢。有了這般神奇的技藝,他們心心念唸的《大同報》終於能夠問世了。
李文兵激動不已,感慨道:“先生真乃墨子再世啊!竟能想出如此便捷的印刷法子。這下好了,咱們的《大同報》終可面世啦!”
蔣鄉泉笑著提議:“得把這大好訊息告知先生,懇請先生為咱們大同社寫幾篇文章,務必要排在頭版頭條。”
郭銘也笑著附和:“以先生的才學,有了先生的文章,咱們這《大同報》必定能在整個米脂掀起熱潮。”
就在這時,一高一矮兩個人來到了大同文社門口,身後還簇擁著十幾個潑皮無賴。
領頭的對著大門高聲叫嚷道:“大同社的東家在不在這兒?我們有樁買賣想和你們商議商議。”
李文兵等人聽聞,面露疑惑,走到門口打量著來人,問道:“你們意欲何為?”
那個身材高大的壯漢開口道:“就是想跟你們談談生意上的事兒。”
蔣鄉泉突然神色一緊,快步走到李文兵身旁,壓低聲音說道:“這便是萬馬堂的幫主。”
李文兵心裡明白,這萬馬堂乃是米脂一霸,名聲臭不可聞。大同社可不想與這些惡霸有任何瓜葛。
當下,他毫不猶豫地拒絕道:“我們這兒是文社,並非商鋪,沒什麼生意可與你們談。二位請回吧!”
郭銘趕忙悄聲吩咐一個童生:“快去把王二兄弟叫來!”
艾勇神色傲然,說道:“俺可知道,這大同布莊和大同紡織廠都是你們的產業。俺今兒個來,就是想跟諸位秀才公一起謀條財路。
你們瞧瞧,這染布行生意如此興隆,可如今這世道紛亂得很吶。兄臺難道就沒想過找些人來護著點兒?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