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開拓新途徑,同時維持合法隱逸狀態,李衛國再度拜訪陳院長:“院長,這是我借鑑師門秘術,在協和觀摩後整理出的新急救法,您看看是否可行?”
近來,李衛國在職工醫院多以閒散度日,三日忙碌兩日懈怠。
有時僅上午於理療科露面,午後即離去,聲稱赴協和進修醫術。
偶或一日全無蹤跡,畢竟趙秋紅掌管科室,無需他過多操心。
即便有人異議,孫大春主任亦不會多言。
李衛國赴協和學習乃陳院長親自批准,縱有不滿亦無濟於事。
李衛國並非不知深淺,常借彙報心得向陳院長示好,如此方得閒適生活。
陳院長聞此,笑容滿面:“又有什麼新發現?說來聽聽。”
近日醫院內議論頗多,尤其兩名競爭對手不滿李衛國赴協和之事,指責此舉擾亂醫院秩序。
陳院長雖無奈,但協和劉教授乃其師尊,此建議對醫院有益,他無法拒絕。
話雖如此,總有些人不識大體。
明明此舉利大於弊,卻偏生視若無睹,甚至誣衊他胡亂行事。
眼下,李衛國帶來新成果,若成效顯著,哪怕不及上次般轟動,僅在本院推廣,亦足矣平息眾議。
隨著李衛國改良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普及率的提高,醫生在臨床中使用它的頻率也在上升。
隨之而來的是,李衛國所獲得的情緒反饋值不斷攀升。
從前,每次得到的反饋值不過一兩分,如今有時竟能達到幾十甚至更多,且常以連續多波的形式出現。
對此,李衛國決定推出更多創新成果,一方面是為了向醫院交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惠及患者,為自己積累福報。
更何況,即便他現在不公開這些技術,幾年後西方國家也會將其引入。
與其被動跟隨,不如主動引領潮流。
這次推出的並非全新技術,而是大眾熟知的心肺復甦術。
雖然這一方法古已有之,但早期形式較為繁瑣,且未包含現代版本中常見的口對口人工呼吸環節。
古代醫者雖嘗試透過竹管輔助通氣,但顯然不夠便捷。
憑藉出色的繪畫技巧,李衛國將心肺復甦的動作繪製得生動形象,即便是外行人也能迅速掌握。
陳院長在仔細研究了幾幅示意圖後,驚歎於這項技術的實用性和前瞻性。
“衛國,你真的要將這門技藝公之於眾?難道不怕被師門責備?”面對質疑,李衛國坦然一笑,他早已為自己虛構了一段師承背景,無需過多辯解。
在他看來,真相如何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確保自身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糾纏。
事實上,憑藉他的能力,若非顧及家庭責任,早已遊歷四方。
無論身處何地,他都不會吃虧,只會讓對手自食其果。
“陳院長,既然我願意分享,說明已做好承擔後果的心理準備。
若是推廣不便,大可不必勉強。”
“完全沒問題!非常歡迎這樣的貢獻。”陳院長緊緊握住李衛國的手錶示感謝,“醫院因有你而倍感榮耀……”
一番讚譽下來,李衛國終於尋得空隙告退。
離開時,他不禁感慨:沒想到平日嚴肅認真的陳院長竟如此健談!
李衛國走後,陳院長不敢耽擱,立即趕往協和,拜訪他的導師劉成教授。
作為協和呼吸科的領頭人,劉教授見到陳院長帶來的心肺復甦分解圖時,激動得差點暈厥,彷彿自己成了北京城第二位接受心肺復甦的人!
實際上,陳院長已學會心肺復甦,雖未實際操作,但憑他的醫術水準,看過便等於掌握,僅是熟練度差異,絕非不會。
劉教授雖主營呼吸科,但心肺復甦涉及心臟與肺部,與呼吸科亦有聯絡,稱他是此領域的權威毫無問題。
平復心情後,劉教授迅速召集協和多位專家,一同探討李衛國提出的心肺復甦方法的可行性。
……
李衛國離開醫院後,直接騎著邊三輪返回小王莊。
據說向陽公社的大食堂已開始供應伙食,他想回去品嚐,看看傳說中的集體食堂究竟是何模樣。
注意,向陽公社便是小王莊所屬鎮更名而成。
公社成立時,曾掀起一股改名熱潮。
單是名為紅星公社或向陽公社的,全國至少上百個。
不僅鎮子更名為向陽公社,小王莊也換了名字。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