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八年,五月末。
河州,軍議堂。
轉運使、宣撫使江昭端坐主位,手持一道錦帛,淡淡的注目了兩眼。
所謂宣撫使,也即宣佈皇命、安撫軍民、統轄軍政之意。
這一官職並非常駐朝廷的官位,而是臨時差遣,屬於是沒有官階的官位。
一般來說,往往是戰亂、災荒、平叛等特殊時期,經皇帝欽點,方才委任一人,總領一方事務。
二十餘年以前,韓章就曾任職過這一官位,總領西北邊疆事務,並聯手范仲淹一起抵擋西夏入侵。
於江昭而言,這一差遣帶來的更多是名義。
去年,初步拓疆發展順利,經內閣六位大學士支援,齊齊決定英國公、寧遠侯、忠敬侯三人支援邊疆,並以江昭為主導者。
文官支援文官,文官信任文官。
這一決定,無可厚非。
只是,英國公張輔、寧遠侯顧偃開、忠敬侯鄭順三人,都是一等一的實權勳貴。
從官階上講,這三人的官位都是二品,位在江昭之上。
官位低者領導官位高者,影響不好。
同時,也容易讓軍方三位主將面上無光。
由此,江昭身上就多了一道宣撫使的差遣,從名義上就總領邊疆事務。
軍議堂內,自江昭以下,文武分居左右。
文官一方,以王韶、章衡、薛向、沈括、蔣之奇為主,餘下還有一些六七品的無名之輩。
因新拓的邊疆尚未有歸屬,所以暫時預設為陝西路治政。
章衡為陝西路提舉常平司主事,職責涉及茶、鹽貿易。
因此,茶馬互市、鹽馬互市的維護主持,江昭交給了他負責。
武將一方,以英國公張輔、寧遠侯顧偃開、忠敬侯鄭順、小將顧廷燁、種諤為主,餘下也有一些偏將。
其中,種諤其人,乃是名將種世衡之子。
而種世衡,則是種家軍的創始人。
二十餘年以前,韓章任職宣撫使,長期與種世衡有過協助,一齊抵禦西夏。
拓疆之際,種諤找了韓章的關係,順勢入了江昭麾下為將。
主位,江昭拍了拍錦帛,幾十人齊齊注目了過去。
“拓取疆土,一向都是莫大功績。”
江昭望向幾十位官員,沉聲道:“歷時兩年,拓土七州,合兩千裡。這樣的功績,定是得大賞。”
“無論是底下人的功績,亦或是諸位的功績,都一一報上來。本官該爭取的賞賜,定然會傾力爭取。”
自二月奪得了蘭州、樂州,大周邊軍大肆修築堡壘,行屯田之策。
時至今日,西夏政權不穩,斷然不敢輕舉妄動。
吐蕃內部分裂,已是日薄西山。
二十萬士卒囤積,大局已經定下。
如此,也就到了論功行賞的環節。
江昭為宣撫使,統管一切,無論是誰立了功,都會有一定的功績漂向他,功績肯定毋庸置疑。
底下士卒的功績,也不難統計。
軍法官、記室參軍、戶曹參軍,都是統計士卒軍功的人。
究竟斬首幾人,攏共一核對,相差不大,就算屬實。
偶爾有十人斬計程車卒,軍指揮使也會特意注目,往上簡拔。
統帥的功績毋庸置疑,士卒的功績一目瞭然,但麾下將領的功績,孰高孰低,可就不怎麼清晰。
既是為將,除了“斬首”、“先登”、“陷陣”、“奇襲”這一類特別容易體現領兵將領水平的操作,其他的一些功績,都有不少扯皮的餘地。
江昭舉目掃視眾人,最終望向王韶:“子純組建新軍,奇襲定羌城,勸降俞柯龍,參與拓疆河州、洮州、蘭州、樂州。可為首功否?”
拓疆七州,四州都有王韶的身影。
一般來說,主帥並不介入底下人的功績排序。
王韶的功績,自然當的起主帥以下的首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