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府,書房。
韓章、江昭、王堯臣、張方平、章衡、蘇軾、蘇轍、曾布八人匯聚,一齊論書法畫作。
其中,韓章、王堯臣、張方平三人屬於是韓系老一輩的核心人物。
所謂核心人物,往往是指三品以上的官員。
韓系的老一輩有七位核心人物,因慶曆新政的緣故,都已遭貶。
自從韓章入閣,其餘幾人也都相繼入京。
一如江志致仕空缺出來的右副都御史的官位,就被一位名為吳中復的韓系老人補缺。
這位也是御史出身,因彈劾劉沆、梁適而遭貶。
江昭、章衡、蘇軾、蘇轍、曾布幾人都是年輕一輩。
其中,唯有江昭算得上核心人物,乃是以下一代黨魁的標準培養。
其餘的幾位,則是勉強算“半核心”人物,屬於是韓系年輕一代重點培養的人。
這幾人,蘇軾,蘇轍是受過張方平的舉薦,因而入了韓系。
嘉佑元年,張方平尚在益州任職知州。
彼時,蘇洵曾帶著蘇軾、蘇轍去拜謁過張方平,兩人受到過張方平的舉薦,自此有了些來往。
自從蘇軾、蘇轍考上了功名,兩人又經張方平的舉薦,拜見了韓章,自此也就成了韓系的人。
章衡則是因其叔父章得象的緣故。
汴京內閣的六把椅子,皆是傳承自太祖、太宗時期。
晏殊、韓章二人,就傳承自名相寇準一脈。
章衡的叔父章得象,也是傳承自名相寇準一脈,且曾是黨魁。
也就是說,章得象、晏殊、韓章,其實都是一脈的人。
不過,章得象其人,於政見上並不鮮明。
既不保守,也不改革。
慶曆新政尚未正式發起以前,新政黨曾大肆打壓過政見保守的官員,章得象就是其中之一。
彼時,新政官員曾稱“章得象一切宗黨親戚,皆抑而不進”。
時間一長,章得象受到的打壓就越狠,慢慢的也就逐步退出了官場。
章得象下去,晏殊也就上位。
彼此有個先後關係,甚至也發生了黨內爭鬥。
當然,黨內爭鬥,都不會太過火,往往也就止步於權勢的交接。
人與人的政見不一樣,章得象的遭遇,卻是不影響章衡繼續為韓章一脈所認可。
餘下的一位卻是曾布。
相比起蘇軾、蘇轍兩人受到的舉薦,以及章衡受到的叔父的影響,曾布是受了江昭的舉薦而入的韓系。
本來,曾布並非韓系的人。
他的兄長曾鞏乃是刑部尚書歐陽修的弟子,而歐陽修是宰輔大相公富弼的人,傳承自名相呂端一脈。
理論上,受制於兄長曾鞏的影響,曾布沒有選擇派系的權利,只能歸咎於富大相公一脈。
但,這僅是理論。
實際上,曾布有選擇的機會。
只因曾鞏並非富大相公一脈的核心人物!
一般來說,核心人物涉及一個“牽連”原則。
也即核心人物的父兄、叔伯、子侄,這些血緣關係相對較近的人,都會受到核心人物的影響,沒有選擇派系的權利,先天就歸屬於某一派系。
一如聯姻,就是“牽連”原則的衍生。
某個派系的核心人物,其子侄若是成器,並且有意走仕途,就萬萬不可與別的派系的核心人物的女兒聯姻。
只因聯姻也是一種派系選擇。
本來就受到長輩的影響,先天有了派系選擇,再聯姻又選擇了一個派系,未免有左右逢源的跡象,最終結果就是兩方人都不待見,仕途盡毀。
當然,若是不在乎仕途,倒也無妨。
本來,若是曾鞏是庶吉士,那他就會是富大相公一脈重點培養的年輕人之一。
如此,曾布就只能受到“牽連”,成為富大相公一系的人。
然而,曾鞏的科考並沒有考好。
三甲進士,上限幾乎已經定死,哪怕有著傳道受業的恩情,曾鞏也不可能是富大相公一脈的核心圈層人物之一。
並且,曾鞏、曾布兩人,祖上並未有太過厲害的人物,沒有“先天”定下的派系。
如此一來,曾布的選擇就多了起來。
於是,徵求了曾布的意向,經江昭向韓章舉薦,曾布就成了韓系的人。
堪稱boss直聘!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