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開海自然要有貿易,無論是絲綢、棉布、瓷器還是茶葉,這些都會製造驚人的利潤,流向東南地區。
無論是松江徐家,還是申時行老婆的孃家松江吳家,在這個時間點上大力投入到棉業中,如果說沒有什麼貓膩,蘇澤是不相信的。
這些年來鬆弛海禁的呼聲在朝堂逐漸成了氣候,也不知道是這些家族有商業嗅覺敏銳的聰明人,還是從朝堂中提前得到了訊息。
蘇澤不由內心嘆息,古今中外,這種政商聯絡都是斬不斷的。
甚至這種事情,在這個時代都不被視作違法行為。
最大的商業紅利都是政策紅利,而最靠近決策中心的商人們,才能吃到這筆紅利。
不過這件事,倒是提醒了蘇澤“隆慶開海”這個事件。
嘉靖朝的倭亂已經平定,但沿海地區的走私活動依然難以禁絕。
所謂“隆慶開海”,實際上不過是對東南地區走私行為的追認,將無法禁絕的遠洋貿易,變成朝廷可以監管的指定港口通商。
這個事件自己也可以利用一下,如果能找機會成為“開海”的首倡功臣,對於自己的仕途也會很有幫助。
而且高拱和張居正,都是支援開海的閣老。
自己的任務是【和一名內閣成員關係達到“親密”】,蘇澤自然是準備刷高拱的聲望,在這件事上和高拱保持一致,也能提升自己和高拱的關係。
蘇澤決定關注一下近些日子朝廷對於海禁的討論,找時機上書請求開海。
黃管事命令手下拿來了一袋子良種,他對著蘇澤說道:
“單論種植棉花,還是北方的更好,北方的綿種自然也更好些。”
蘇澤點點頭,棉花的種植範圍很廣,從熱帶到寒帶都能種植。
但是無論是什麼品種的棉花,大體還是耐寒,怕澇,喜光的。
比起江蘇地區,其實北方更適合種植棉花。
而且元代大力推廣棉花,在各地建立木棉提舉司,花了大力氣在北方提升棉花種植的農業技術。
蘇澤疑惑的問道: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在北方種植棉花,再運到南方紡織呢?”
黃管事說道:
“原本確實是如此的,每年南方的漕糧入京,總要帶點什麼東西返回南方,棉花就是最好的壓艙貨物,先帝那些年,咱們松江府的商人也都是這麼做的,每年漕糧入京的時候,都是會館最熱鬧的時候,商人們在京師買上一堆貨物,再租漕船運回江南。”
“那時候北直隸附近,都是大片的棉田。”
蘇澤也沒想到,大明的商品經濟要比自己想的還要發達,自己這個想法竟然真的已經實行很久了。
他疑惑的問道:“北方種棉,南方織布,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為何不這麼做了?”
用江蘇上好的良田來種植棉花,其實是極大的浪費。北方明明適合種植棉花的土地不少,南方的商人捨近求遠,實在讓蘇澤想不通。
黃管事給出了一個讓蘇澤意想不到的答案:
“因為北方錢法不通,實在沒辦法做買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