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遵看向沈思孝,越看越是滿意,他真是天生的言官!
正是沈思孝抓住了關鍵,讓科道先推出了王國光,佔住了巡案御史的人選。
內閣又推出幾個人,都察院在沈思孝的籌謀下,都各種理由否決了這些人選。
如今整個朝堂看來,能夠巡案大同的,只剩下王國光一人了。
而王國光也在都察院內暗中承諾,只要代王一案有一點瑕疵,自己都不會隨意結案,只要這個案子辦不成鐵案,那蘇澤請求廢除代藩的奏疏就沒用了。
保住代王,科道就可以繼續攻擊平戎策。
雒遵感慨,這次的朝爭是百轉千回,最後還是我們科道棋高一著!
多虧了沈思孝的籌謀!
沈思孝卻有些不安。
這時候,一名御史裡行(見習御史)來到都察院,他腋下夾著《樂府新報》。
看到雒遵,這名年輕御史裡行準備將《樂府新報》藏起來,卻被雒遵喊來了面前。
“這《樂府新報》是哪裡來的?”
這名年輕的御史裡行知道雒遵深深厭惡蘇澤,如今京師大小九卿衙門,就只有都察院和六科沒有訂《樂府新報》,他小心翼翼的說道:
“這是下官同鄉會館送來的,本來是想要扔掉的,只是不好拂了同鄉的心意。”
雒遵問道:
“這是新的一期嗎?”
年輕的御史裡行連忙點頭,雒遵則將報紙拿了了過來。
淡淡的墨臭,果然是新一期的《樂府新報》。
如今《樂府新報》早已經成了京師潮流,不僅僅是官府衙門,一些富商也向報局訂閱了,很多會館都會訂上不少報紙,送到在京師的同鄉官員士紳家裡。
還有的報紙透過會館發往全國各地,最快的山東等地,五日後就能在濟南城內見到新一期的《樂府新報》。
只是自從大同變亂後,蘇澤似乎無心辦報,《樂府新報》第四期遲遲沒出來。
現在看到新一期的《樂府新報》,雒遵和沈思孝心中都咯噔了一下。
雒遵翻開報紙,沈思孝也湊了過去。
頭版依然是老樣子,精簡版的邸報新聞,蘇澤也沒有專門刊登有關大同的新聞,只是羅列了近些日子的朝廷大事。
第三版是申時行同年榜眼王錫爵的八股文,王錫爵是當年會試第一,殿試第二,含金量十足,他的八股文也相當的優秀,是蘇澤請申時行幫著約的稿。
第四版還是徐渭的戲文,然後是一則蘇澤寫的笑話。
雒遵將注意力放在了第二版。
還是京師各地物價指數,然後就是蘇澤親自撰寫的文章。
“《海國記》?”
原來蘇澤在這個版面又開了一個新欄目,這一次不是前三期那樣的科普文章,而是類似於水經注那樣的地理遊記。
蘇澤以“俠客”為名,杜撰了一個乘坐海船行走四方的旅人,以他的口吻寫下見聞。
“南荒之極,有大州,其地廣袤,物產奇絕。其民善植五穀,尤以‘玉黍’為奇,植株高逾丈餘,穗若金珠累垂,粒如瑪瑙瑩潤,可磨粉作餅、釀酒,一莖雙穗,豐年足濟萬民。”
“又有‘土豆’者,塊根藏於土中,形若卵石,蒸煮則綿軟如酥,荒年充飢尤勝稻麥。”
“更見‘地瓜’,蔓生野地,藤葉匍匐,根塊赤紫,生啖甘脆,熟食蜜甜,耐旱易蕃,雖瘠土薄田亦能繁育。
“至‘樹淚’一物,乃截割橡膠木皮,乳漿凝如膏脂,其性韌若筋膠,可制履防水、為車軲轆,舟車賴其固,實為奇技之用。”
在文章最後,蘇澤許下重金,求購這四種植物的種苗。
完了,這就完了?
蘇澤還有心編辦報紙,定然是成竹在胸。
雒遵看向沈思孝,雙方都看出了對方眼中的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