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米哈伊爾連載於《世紀報》上的第二部小說究竟受不受歡迎這件事,其實只需在上午的巴黎走上一遭就知道了,米哈伊爾兩人一路走來,基本上是隻要有報童在叫賣《世紀報》,那麼他們手上的報紙很快就能賣掉大半,而閱讀速度快一點的人,那更是直接就討論了起來:
“那頭未知的海怪竟然是一艘能夠藏在海洋中潛艇?這也太難以置信了,未來真的會有這種東西嗎?”
“比起上一部小說,這次的連載小說明顯要更加大膽啊!”
“我要看的就是這個!這位先生總能給人帶來許多新奇的閱讀體驗,而且多多少少是有些貼近現實的,前陣子報紙上流行的那些這種型別的小說寫的都是什麼東西!全是庸俗的老套路,毫無想象力!還是這位作家寫的有意思,我跟海洋打過很多交道,但還從未設想過海底生活呢!”
“是啊,前些陣子的那些小說都是什麼東西!甚至還有人專門起了一個跟這位先生前半段名字一模一樣的筆名,我還真以為是本人!”
“不過還真別說,地下版的是真不錯,我看了之後產生了很多想法.”
“什麼地下版?哦對.噓!你過來小聲跟我說”
似乎聽到了什麼不得了的東西的米哈伊爾:“?”
而既然已經說到了這裡,那麼目前正在巴黎連載的這部小說究竟是什麼就已經很明顯了,即又一部科幻經典:《海底兩萬裡》。
當然,像是這部小說的話,米哈伊爾依舊做了不小的改動,儘管這部小說嚴格意義上來說更偏幻想一點,但在米哈伊爾的筆下,科學的部分無疑是大大增加了。
儘管米哈伊爾對真正的潛艇瞭解的不多,但他所寫下的內容要是真碰到了什麼天才科學家,那麼一通啟發下來,指不定還真能讓這玩意稍微提前一點被搓出來。
而有關潛艇的歷史的話,據說最早是由達芬奇提出了水下航行的構想,隨後第一次用於戰爭的潛艇則是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一位名叫布什內爾的年輕人造了一個由木頭製成並且全憑手動操作的“海龜號”,隨後便是1801年由美國人富爾頓建成的4人潛艇“鸚鵡螺號”。
據說凡爾納小說中的鸚鵡螺號便是致敬了這艘初代潛艇,而多年以後,史上第一艘核潛艇則是也致敬了小說裡這艘大名鼎鼎的“鸚鵡螺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凡爾納寫這部作品本意是塑造一位反對沙皇暴政的波蘭英雄,但他的出版商為了得到俄國的市場竭力反對這件事情,直到最後作者和出版商才逐漸相互妥協了,他們將尼摩的真正動機應當弄得模稜兩可,但也大致定位為自由的擁護者和反壓迫的復仇者。
該說不說,雖然米哈伊爾基本上延續了這一設定,不至於說對著沙皇貼臉開大,但什麼“自由的擁護者和反壓迫的復仇者”,在這年頭大概依舊不能得到俄國的市場。
當然,這就不改了,不直接貼臉開大就已經很不錯了
就在米哈伊爾想著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兩人也終於是來到了《世紀報》編輯部所在的地方,由於米哈伊爾是第一次來到這裡,因此在看到竟然有好多人都在這裡進進出出的時候,米哈伊爾多少是有些驚奇地對屠格涅夫說道:
“巴黎的報紙的編輯部竟然都這麼熱鬧嗎?還是說編輯部有一些別的業務?”
對於米哈伊爾的驚奇,其實見過這種場面的屠格涅夫只是微微一笑道:“米哈伊爾,你再聽聽看呢?”
而恰巧就在這時,當米哈伊爾和屠格涅夫準備走進去的時候,忽然就聽到有人似乎有些生氣地喊道:“那位來自俄國的作家呢?!你們報紙不是說他近期就會來法國的嗎?要是讓我發現這是個騙局,我一定要你們好看!”
米哈伊爾:“???”
怎麼法國也有這個傳統嗎?
而且你找這位俄國作家是想幹什麼?莫非你想給他幾百萬法郎然後再給他幾套房?
雖然可以這麼設想一下,但是米哈伊爾最終還是頗為低調地走了進去。
而就在米哈伊爾悄悄摸進去的時候,就在某間辦公室內,已經提前得知了訊息的《世紀報》老闆此時此刻也是頗為鄭重地等候著一位前途無量的客人上門。
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樣,在米哈伊爾的新小說還未寄過來之前,他們家報紙的銷量已經回落了許多,不過當那位俄國作家的兩封信和新作品寄過來之後,《世紀報》一掃之前的回落頹勢不說,如今報紙的訂戶和銷量又開始進行了此前的上升期。
不得不說,儘管《世紀報》已經是法國銷量數一數二的大報紙,但一部足夠有吸引力的小說似乎還是會對報紙的銷量產生影響,而法國文壇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應該只有仲馬、巴爾扎克和其它少數幾位大作家才是,如今一位來自俄國的年輕作家竟然也能做到這一點?
是我們法國退步了還是俄國進步了?
但不管怎麼說,僅從商業角度而言,這樣的一位年輕作家已經值得他這樣的大出版商鄭重對待,因此今天這一天《世紀報》的老闆可謂是穿的格外正式,儘管他對如今巴黎流行的體面衣物確實是深惡痛絕。
原因倒是很簡單,這套衣服需要緊緊勒住腰,而他的肚子又稍微有那麼一點點大,這樣一來自然是很不舒服。
正因如此,當《世紀報》的老闆迪塔克真的見到那位只在信上溝透過的俄國作家的時候,他多多少少是有點控制不住自己的面部表情了。
如果要問剛見面的那一刻對方給他留下了什麼印象的話,首先就是年輕,堪稱驚人的年輕。
儘管他早就從傳聞中瞭解到這位年輕人此前可能還是一位大學生,但米哈伊爾長的本身就不顯老,因此迪塔克在看到米哈伊爾的臉之後,依舊是滿腦子的問號,怎麼感覺他比我兒子都還要小?
這個年紀就已經在俄國功成名就然後來法國撈金了嗎?!
至於說第二個印象,那自然就是這位年輕人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長相和一身格外妥帖的衣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