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之後,天朗氣清。
本來正是借天光,讀道書的好時候,應闡卻已將門窗一一閉起。
在昏暗的空間之中坐定,自然心靜,好似止水。
如此維持一刻三息,雜念不生,神臺即清。
而神臺即清,便可以開始煉氣了。
不需應闡回想,《一元練炁經》的內容已自然在心間流過。
不錯,應闡最終還是選了這門功訣。
他本不是瞻前顧後的人,也從不畏懼什麼艱險,否則又怎能夠不遠萬里,來到此間求道?
既然踏上修行之路,面臨的難關絕少不了,平時自然當避則避,但是若有必要,卻也不懼迎頭而上。
這五日裡,應闡已將《一元練炁經》翻來覆去讀了無數遍,心中漸漸有了把握。
向道已久,今日,便是始修行時。
……
應闡調理吐息,多入少出,舌抵上顎,觀想身中元氣,隨著一呼一吸,上至喉舌,催生甘霖……
此即華池取露,再以意送之,下貫重樓,這就是過玉闕了……
煉氣境界的修煉,一言蔽之,便是引氣入體、煉成法力。
應闡吐納修行已久,體內也積蓄了不少靈機、元氣,倒是可以躍過引氣一關。
但為盡善盡美,他還是沒有去省這點功夫。
《一元練炁經》中,有三種引氣法門,其中仍以吐納為主,謂之‘一元服炁法’。
應闡改換此法修了幾日,倒是沒有其它感受,只覺體內元氣,也就是他原本以為的法力,似乎變得精純不少。
以他會的呼風術為例,近來體內積蓄的元氣雖然沒有增長,但能施展呼風術的次數卻變多了。
他這一步,算是沒有做錯。
隨著煉氣開始,體內積蓄的精純元氣便源源不斷湧現出來,又隨搬運之法,於體內周流運轉……
直到第一縷法力生出,應闡立即便察覺到了變化。
引入體內的靈氣也好,與身體精氣混合後的元氣也好,其實都是冥冥渺渺之物。
看不到,聞不到,嗅不到,只是藉助法門引導、運轉,而有一種模糊的感知。
但當法力誕生,其便如同一縷曦光,瞬間照徹整個體內天地。
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絳宮、泥丸、華池……
伴隨法力經行而過,內外竟皆通明一般,應闡感到自己已能飄飄化炁而去,白日飛昇……
當然,這只不過障關而已,若真沉浸其中,能否化炁飛昇不知,初成的法力定然是會風流雲散。
應闡持定心神,繼續搬運,有了法力之帶動,體內元氣運轉愈發自如,一道道法力隨之生出。
此時,先前的錯覺早已消弭,但也不知是否又一障關——
應闡雖能感知得到,新生的法力十分強大,但並不如一元經中所述,需以全心全神貫注其中,才能勉強駕馭得住。
恰恰相反,他完全能夠隨心所欲的把控法力之運轉。
即使持定心神,搬運數十週天,直到將體內積蓄的元氣俱數煉化為法力,依然如此。
此時應闡已經能從定中退轉,這第一次嘗試煉氣,便算大功告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