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陳玄並石猴兩人,自東向西,沿著當初老子西出洛邑的路線,過新安,入澠池,經上陽,徑往函谷而來。
這條路乃是當初他破除貪嗔痴慢疑五毒心的路線。
如今陳玄道心通明,與石猴一路走得順暢,更不見什麼妖魔阻道,倒是那上陽城中家家戶戶供奉真武祖師,乃是當初百姓受妖邪欺壓之時,得了祖師顯聖庇護。
過了函谷關,便是秦地。
此處因當年老子騎牛西行,函谷關令尹喜挽留,留下一部《道德經》五千言,流傳後世。
故而城中仍流傳著許多關於老子和尹喜的傳說故事。
石猴聽聞此處關令尹喜成丹得道,心中歡喜,料想那《道德經》五千言便是一部能夠直指長生的道書,便欲求道書修行。
陳玄笑道:“猴哥莫急,此城之中,小兒皆能背誦《道德經》,我亦能口誦,怎不見那些個小兒與我成丹得道,長生不老?”
石猴喜道:“道兄既能口誦,何不誦與我聽。”
陳玄當年護送老子來此,親眼見他著書,又與尹喜一同結伴回到武當山,時不時砥礪修行,早已將五千言默記於心,此時誦來,抑揚頓挫,如行雲流水,毫無阻塞。
石猴尚未入道,更未學字,不解其中之意,聽得迷迷糊糊,哈欠連天。
陳玄誦完一遍,那石猴早已捂住耳朵,躲得遠遠的。
誦經不怕,最怕聽不懂,一字一句念出來,不往腦子裡進,嗡嗡嗡嗡如同一隻煩人的蒼蠅,在耳邊吵得心神不寧。
“如何,猴哥?要不我們坐下來,我將這部道書掰開揉碎,一字一句講解與你聽,你若能憑藉此書結丹成道,長生不老,再返回來教我這道書之中結丹成道,長生之法?”陳玄笑望向石猴。
當年在武當山丹水邊,陳玄早已與尹喜砥礪彼此大道。
他也曾想過,既然尹喜能夠憑藉此書結丹證得地仙,他為何不能憑藉此書證得地仙?事實是,尹喜能夠證得地仙,因他本來便是人仙之極,煉精煉氣煉神圓滿,只差一個契機破開心中迷障。
倘若成道有十,未得此書之前,他也早邁入九的門檻了。
得了此書,補上那份一,方才成道。
普通人連一都沒有,卻日日誦經,寄希望於誦出個長生大道來,豈不可笑。
即便如陳玄這般人仙,如今有五,補上那份一,也不過才六,距離那成道還差著四。
因而修行還是自己踏踏實實且修且行,哪怕那書是太上老君親手所寫,修道者不向內求,反而求於外物,卻是本末倒置。
石猴因見他默記於心,出口便能背誦五千言,更能解其中之意,即便如此都未能得到長生之法,便打消了透過這部道書尋求長生之法的念頭。
兩人繼續向著城內走去。
忽然間一陣喧鬧聲傳來。
“關尹子的徒弟青雲道長開門講道了!”
街上有人吆喝一聲,便有人奔走相告,許多個城中百姓,乃至一身雲遊裝束的修士,紛紛去往那城中一處道觀。
石猴聞言一喜:“道兄,那青雲道長乃是關尹子的弟子,想來通曉長生之法,不如我們去瞧一瞧?”
陳玄心裡暗道,蟠桃會之後,尹喜便上天隨老君註名仙籙,成就注籙地仙了。
他如今在不在人間都還難說,哪裡來的徒弟?陳玄欲要一探究竟,便說道:“也好,我與你同去。”
青牛觀門口。
一位身披鶴氅,頭戴道冠,手持拂塵的道長,坐在一隻青牛背上,張口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不可說也,不可言說。”
“長生之道,便在其中。”
陳玄聽得樂呵,似這般雲裡霧裡,說一句經文,牽強附會兩句,故弄玄虛,唬的百姓一愣一愣,觀賞效果極佳。
不過……這也叫講道?
這莫不是一眾新鮮的街頭賣藝方式?
正所謂會看看門道,不會看看熱鬧。
這青牛觀的青雲道長噱頭十足,講一段經文,便引起一眾百姓捧場叫好,百姓也聽不懂他說的是什麼,只覺得聽不懂的便是好的。
那些個雲遊修士,聽得眉頭緊皺,像是聽進去了什麼東西,又像是聽了個寂寞。
石猴見那道長做派十足,也跟著人群鼓掌起鬨。
如此講道一番之後,青牛觀裡兩個道人搬出一個貼有紅紙的功德箱放在門口,凡有想要入此道觀拜青雲道長為師之人,皆需要勘驗道緣。
如何勘驗道緣呢?便是要這些個試圖拜師學道之人,捐贈功德。
有一位穿著破爛的修士,上前將一枚銅錢投入功德箱。
青雲道長微不可察地搖頭,身邊弟子便說道:“緣分未到。”
那穿著破爛的修士只好嘆息一聲離開。
接下來便又有修士陸續往那功德箱重捐贈功德,有那功德充沛的修士,將一吊銅錢丟入功德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