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表陳玄、老子二人,在澠池城中住過一日,次日啟程拜別縣令,要往西行。
縣令趙光叮囑道:“兩位仙師若要去函谷,卻是要經上陽城,我這澠池城中亦有從那裡逃亡而來的百姓曾言,上陽城早年來了一個妖邪,將滿城百姓盡數奴役,仙師若要前往,我即派遣兵士護送你們一程。”
陳玄自思,此地方圓八百里,黃鱔精、蟾蜍精都已伏誅的伏誅,降服的降服,剩下那個奴役上陽城的妖邪,該是新安縣城隍土地所言,法力最強的錦鯉精了。
他於是婉言謝絕道:“縣令大人安心,我與先生二人自西出洛邑,有妖邪處斬妖邪,若是派遣兵士護送,卻是教我束手束腳,不能施展法力專心降妖。”
縣令趙光只好作罷,吩咐下人送了些乾糧,又因臨近冬日,天氣驟冷,送了兩領棉袍給他們路上帶著禦寒,再親自將兩人送出城外十里,方才返回澠池城中不題。
陳玄牽牛而行,猶記得當日於崤函古道上,道路難行,心生僥倖欲要用個縮地符一事。
如今不知不覺過了新安,澠池兩城,再過了上陽便是函谷,行程已走過大半,他反倒不覺得道路難行,反而心中清淨自在,只想踏踏實實護持著老子走完這一程,好回去武當山和師父交差。
老子在青牛背上,察覺陳玄心性變化,亦是微微點頭。
他於人間觀道一場,欲要觀人間因果,便不能以自身入道,故而只能教身邊護持之人代為攬下途中艱險。
陳玄幫老子攬下觀道因果,護持一程,老子亦幫他破除妄念,穩固道心。
如是因果了卻,方能見得真我。
天氣轉寒,地上土壤亦凍得硬,兩人一牛行至上陽地界,前方一陣大風驟起,忽有一土地爺拄著柺杖攔路道:“且慢行,且慢行,兩位莫要再往前走了!”
陳玄牽牛停下,遠遠地問道:“土地爺緣何攔路?”
那土地見陳玄氣象不凡,乃是一個養氣煉氣的人仙,忙拱手躬身道:“容稟上仙,小仙乃上陽土地,因此方有一妖邪法力高強,奴役了滿城百姓,小仙法力低微,鬥它不得,只好暗中護送了些百姓外逃往其他地界。”
“今見你二人趕著牛兒前來,上仙又是道士裝束,恐你二人落入那妖邪之手,被他拘束在三門河邊奴役驅使,故而前來勸你們莫要再往前走。”
陳玄便問道:“莫非那妖邪專門殘害道士不成?”
土地爺便細細道來這上陽城三門河妖邪一事。
卻說此處乃是四瀆之宗的懸河中游,水系眾多。
當年大禹治水之時,因見上陽城周圍山勢複雜,擋住水路,若有雨水蓄積山中,便成洪災,於是手持神斧,劈開三座大山,造就三道峽谷為疏水門戶,又鑿龍門,開砥柱,以疏為主,疏堵結合,方才治得此處懸河水患。
那三道疏水門戶,乃是人門,神門,鬼門,因而這條河道亦被稱為三門河。
此處河道,原有懸河龍王二子轄理,就住在三門河旁的雙龍灣水底龍宮,原本與民秋毫無犯,怎料十四年前忽然來了個法力高強的妖邪,出手打死了懸河龍王二子,佔了一座水底龍宮,自稱錦鱗大王。
那大王也不愛吃人兒女,也不貪斂金銀,唯獨下了一道法旨,教滿城百姓但有青壯勞力者,即須趕赴三門河充當勞役,採石挖土,拓寬河道。陳玄聞言笑道:“莫非這大王是個好心的,要學昔日大禹,為上陽城治理水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