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皇上這語氣,似乎是對她起了疑心,怡妃快速思量著應對之策,柔聲解釋道:
“他是皇上的兄弟,臣妾最關注的是皇上,不是他。只不過太后有意將衛姑娘許給他,臣妾是擔心太后心懷不軌,試圖讓榮郡王與衛家聯姻,藉機興風作浪,是以臣妾才想著,若是皇上為榮郡王和公主賜婚,那麼太后的算盤便落空了,豈不是一舉兩得?”
太后並非趙啟越的生母,兩人面上和睦,實則並不一心。近段時日,趙啟越開始著手對付太后的孃家---衛氏家族。
太后所有察覺,她甚至生出換皇帝的心思,暗中扶持其他皇子,趙啟澤便是太后選中之人,是以太后才打算將自家外甥女賜給趙啟澤做王妃。
她的這些小心思,趙啟越一早就看了出來,但他並未與后妃提過,怡妃卻在與他討論此事,甚至還想安排昭嵐的去處!
趙啟越眸光一凜,鬆開了攬著她窄肩的手,“宮規第二條是什麼?”
宮規是每個妃嬪和宮人都需要遵守的,怡妃仔細一回想,登時心驚膽戰,當即自皇帝懷中坐起身來,俯跪在帳中認錯,
“臣妾是想著此處無外人,這才斗膽與皇上私下討論此事,臣妾只想為皇上分憂,絕無干政之意,還請皇上明鑑!”
趙啟越緩緩坐起身來,聲沉神肅,再無一絲溫情,“只有王公大臣才有資格為朕分憂,你乃後宮妃嬪,切記自己的身份!越俎代庖,是為大忌!念你初犯,朕不予追究,如若再敢論政,朕絕不姑息!”
警示過罷,趙啟越當即下了帳,命人服侍更衣,冷然離去,並未在此留宿。
以往皇上過來,勢必會留宿,今兒個居然就這麼走了?在她的認知中,皇上很寵愛她,偶爾也會和她說一些關於朝堂之事,就連她父親打仗的那些事,皇上高興時也會提一嘴,她便以為他是允許她論政的,怎的今晚他突然就發起火來?
她不就說了幾句嘛!皇上何必這般動怒?究竟是因為她違背了規矩,還是因為皇上在意那位公主,不捨得將她指給榮郡王?
她本以為此舉可以成功將昭嵐公主送走,哪料皇上對此事的態度模稜兩可,這可是公主自個兒親口所說,誰揭掉面紗,看到她的真容,她就嫁給誰,如今榮郡王率先看到了她的容貌,難道皇上就不介意嗎?
怡妃越想越焦慮,焦慮的同時她又暗恨自個兒不該多嘴,只因多說了幾句話,便打破了今夜的溫馨甜蜜,得不償失。
趙啟越連番試探,認為嫌疑最大的應該是怡妃,但怡妃並未撫養弘彥,她是如何說服弘彥聽從她的安排?
起了疑心的趙啟越下令讓人去查弘彥身邊的宮人,看他們是否與迎禧宮的人有什麼來往。
昭嵐也在等訊息,趙啟越答應會給她一個交代,卻不知這所謂的交代,是真相,還是應付了事?
此事關係重大,就連太后也聽說了,這天趙啟越下朝之後去往永壽宮請安,太后狀似無意的問起此事,
“弘彥本性純良,不至於做出那樣的事,很有可能是被宮人慫恿,皇帝可有查到什麼可疑之人?”
提及此事,趙啟越憤然慨嘆,“兒臣派人徹查,的確查到了一位可疑之人,吳嬤嬤跟弘彥說,朕只給妃嬪賞過珠寶綾羅,從未賞過弓箭,在此之前,弘彥是唯一一個得賞寶弓之人,但公主來了之後,他便不是唯一。
吳嬤嬤嚼舌根,說兒臣今後會寵愛公主,不疼愛弘彥,弘彥擔心被公主奪寵,這才藉機傷害公主。”
太后仔細一想,總覺得有蹊蹺,“這話聽起來似乎合理,但卻經不起推敲,一個人做事必有動機,吳嬤嬤這般針對安國公主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公主是否留在皇宮,與吳嬤嬤何干?她何必這般冒險慫恿弘彥?依哀家之見,她肯定沒說實話。”
“母后英明!兒臣也懷疑她有所隱瞞,遂命人嚴加拷問,終於查出她的真實身份,原來吳嬤嬤是旁人安排在皇宮的線人。”
太后眸光一凜,“何人如此大膽?居然敢在皇子身邊安插眼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